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拒看旺中有用嗎?

旺中案最近又上了新聞版面了。有很多的人都反對這個案子,也有很多人認為,人民的眼晴是雪亮的,如果民眾認為旺中不好,大可以拒看,就像自由市場中,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要接受什麼產品。
問題在於每個消費者都認為自己有獨立思考決策的能力,同時自己很清楚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自己是理性的,自己是在判斷所有訊息後找出最佳的決定。可是很多行為學家已經証明,人在大部分的時間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通常人是被外界訊息所引導,再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一個例子,一個學者在商場走道旁設了一個攤位,擺了4雙絲襪,訪問路過的女生喜歡那一雙絲襪?再問他們為什麼喜歡該雙絲襪?結果大部的受訪者喜歡最右邊的絲襪,他們的理由是質感比較好、摸起來舒服、喜歡顏色。其實這4雙絲襪都是一樣的,但是沒有任何人回答說喜歡這雙絲襪是因為它在最右邊。當該學者告訴這些受訪者其實四雙都一樣時,每個人都不相信,認為這個學者在騙他們。該學者結論,受訪者其實心中已經有定論(這個決策很可能是來自習慣,系統1思考),再用他們認為好絲襪的因素來支持自己的論點。
另一個例子是,Anchoring。人的決策很容易受到之前不相關事件所影响。例如,一個學者要受訪者寫下身份証字號最後兩碼,再判斷一個杯子的價值,他發現受訪者對杯子的價值跟他寫下的身份証字號最後兩碼強烈正相關。另一個例子, 當受訪者在通過需要長時間計算的試驗後,更容易被習慣所引誘 (吃更多高卡路里食物)。
如果新聞提供者能抓到台灣民眾的思考模式,是不是就能操控民眾的決策論點?所以拒看量中真的有用嗎?當旺中可以從其它的管道在民眾不知道的情況下影响民眾的決策時,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盗版對設計師品牌到底有沒有影响?

節錄Dan Ariely新書內容。
買盗版名牌包的人說,如果沒有盗版品,我也沒錢買正版的,所以買盗版品根本不會影响正版高價包的銷售量。這樣聽起來很有道理。
不過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有能力買高價正版包的之所以買的原因在於高價正版包能反應他自己品味、社會階層、...,而價錢不是其考慮的因素。當這些買正版包的人看到街上一堆人買了盗版包,滿街都是跟自已一樣的東西,他們會害怕別人認為自己的正版包是盗版的,而不再去買正版包。所以盗版包的確會影响正版品的銷售。
這也是為什麼正版商會這麼在乎盗版的原因,從銷售面來看,他們一定看到了銷售實質下降了。
回想一下,當我們走在路上看到一個買菜的阿媽帶著一個愛馬仕包包,我的第一個印象是"正版?還是盗版?"  當很多人都這樣想的時候,這些買得起這個包包的有錢人就不會想買這個包了。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簾政座談會

最近看了一本新書The (Honest) Truth about Dishonesty, Dan Ariely。這本書是作者用白話文來描述他最近幾年有關詐騙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一章寫到政策法律規範是不是能有效的防範人的說謊行為,這讓我想到前陣子林益世貪污事件,馬英九召開簾政會議宣導簾能的重要,希望透過這樣的會議能讓官員們能夠清簾,也許這一章的內容能讓馬英九了解召開會議的效用有多大?也或許馬英九召開這個會議的目的不在於此?
作者設計了一個引誘學生作弊的實驗,透過這個實驗,作者了解一般人在有機會作弊的情況下都會試著有限度的作弊。有趣的是,他把這個實驗擴展到幾個有名的大學去實施,目的是想了解不同大學的誠實戒律對學生作弊的行為是否有影响。他舉一個例子,普林斯頓大學有很嚴格的誠實戒律,新生入學需要上兩天關於誠實的課,每學期的期初,期中跟期末都要簽誠實戒律,而麻省理工則完成沒有誠實戒律這樣的東西。那這兩個學校學生做實驗的結果有沒有差別?普林斯頓學生的結果會比較誠實嗎?作者的結果顯示是不會的,兩個學校學生作弊的程度差異並不顯著。
更有趣的是,作者在實驗程序設計上讓一部分學生寫下十戒的內容,另一部分學生則沒有,來比較這兩群學生作幣程度的差異。他發現寫十戒的學生作弊的數量跟程度都比沒寫十戒的人減少了,而且組內學生是否能完全記住十戒的內容不會對學生作弊的數量跟程度產生影响。意思是說,重點不是十戒的內容對學生的行為產生影响,而是十戒這個概念讓學生的提高了自己道德的界限。另外作者也發現重覆的提醒學生作弊違反道德會隨時間產生遞減效應,道德底限會隨時間慢慢降低,這可能跟社會文化有關。
從作者發現的成果來看,簾政會議的效果可以預見的會非常的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