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System 1 and 2

人的思考模式都是先從系統1開始,系統1持續的產生對某事物的印象、感覺、意圖跟意向,系統2會全盤或是少部分修正接收這些資訊,最後產生對這個事物的判斷與決策。一般這樣的運作模式通常可以運作得很順暢。系統1反射性的對事物產生印象,再由系統2來做簡單的驗証,印象、感覺、意圖跟意向會轉變為信仰跟行動。如果系統1產生的資訊與系統2產生衝突,系統2會花更多的運算處理來解決這樣的衝突。

系統1跟系統2的分工用意在於用最少的思考來達到最好的效果。系統1是直覺、感情、簡單、無意識、便宜的思考,而系統2是需要計算、理解、比較緩慢、消耗能量的思考。人的大腦會一直想辦法減少能量的消耗,所以用系統1跟系統2的分工來減少能量的消耗。這有點像是電腦系統的運作,IO是現行電腦架構中效率的瓶頸,為了減少IO的使用,系統會保存之前存取的資料於快取中,當系統需要某一些資料時,會先從快取中尋找,如果沒有需要的資料再用IO去存取。通常這樣的運作很有效率也能很好的減少資源的消耗。

Kahenamens跟Ariely的書都講到了人對於這兩個系統的矛盾。用下面這個圖來當例子,當人看到這個圖的時候,直覺認為上面的橫線比下面的橫線長,這就是系統1運作的結果。當有人告訴你這兩條線是一樣長時,這樣的結果跟你的系統1直覺產生了衝突,你需要拿尺出來量這兩條線,這時系統2思考就啟動。經過了測量之後,你確定這兩條線是一樣長的。系統2推翻了系統1的決定。但是當你再看一次這個圖的時候,系統1還是會啟動,直覺上你還是會覺得上面的線比較長,雖然你知道這兩條線是一樣長的,但是你的系統1還是不能給你確定的答案,你的系統2還是會啟動來決定你對這兩條線的想法。
另一個例子,很多人都記得99乘法表,1-9的乘積大家都不需要經過計算就可以知道了,那超過10之後的呢?也許也人可以直接反應11-19的乘積,也許有人只能到11的乘積。再大的數可能就必須拿紙筆來計算。 當然也有些人的反應是直接想到計算機。這就有點像是我們遇到未知的事會想找專家一樣。人的認知就是認為專家會幫我們處理我們需要用系統2思考的問題。

專家就是一條訓練有素的狗,我想從這個系統思考理論來看,就是說專家的訓練就是在於把需要系統2思考的事情轉變為系統1的直覺反應。透過長時間的訓練跟研究,專家們把需要大量計算的問題轉變為快速的反應,從小學的心算、珠算、到大學工程數學中的公式都是這樣的例子。而人們相信專家,也是用系統1去決定,專家們會幫我們去用系統2來思考。那這樣會有什麼矛盾嗎?

專家:  1.把領域中需要系統2思考的事情透過訓練轉變成系統1思考
民眾:  1.因為對專業領域不熟悉,需要用系統2來思考
           2.不過民眾的系統1思考中,有一個直覺"專家們會用系統2"來提供我們決策資訊
           3.依賴專家可以減少系統2思考

如果把上面所描述的整合在一起,不難發現,所有人都是用系統1在思考,如果專家沒有發現專業領域內的事物本身可能產生系統1跟系統2的矛盾,而把錯誤的資訊提供給民眾,那....怎麼辦?
1. 台灣記者是不是常常用系統1來寫新聞?像是Makyo的新聞?林書豪的新聞?美牛的新聞?

2. 美牛事件中,專家會議裡的專家、行政部門的官員都是一般民眾系統1認知中的專家,而這些專家們又是用系統1還是系統2來思考?

3. 回到我的研究。相信別人是系統1思考,而說謊或是偵測謊言則是系統2思考。

4. 政府組織本身是不是一個巨大的系統1思考組織?


                          

2012年2月26日 星期日

讀書:Thinking fast and slow

Thinking fast and slow是我最喜歡的作者之一,Daniel Kahneman所寫的新書。雖然論文很趕,新工作也將要開始,我還是忍不住想要把這本書先看完。很像以前讀金庸的小說的感覺。

這本書先從人類思考的系統1跟系統2開始。人類的思考分成兩種系統,系統1是指自動思考,而系統2是指邏輯思考。每一個人的系統1跟2是不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說,相同的事情某些人會用系統1,而另一些人會用系統2。而經過訓練或是個人經歷,系統1跟系統2的思考模式是可以改變的。作者指出,通常人類的非理性行為主要是錯用這兩種系統來思考跟決策,例如本來應該用系統1來做決策,卻用系統2來思考決策,應該用系統2,但是卻用了系統1。

人的悲劇之一就是自認自己都是理性思考的,都是用系統2來做所有的決策,可是卻乎略了大部份的時間,人都是用系統1的。當人一直重覆使用系統2來做某一個決策,過一段時間後,人在遇到相同的事情時,這個決策過程就變成系統1了。熟能生巧就是這樣的例子。對圍棋專家來說每一步棋的走法都是由系統1來主導,但是對一般人來說,每一步棋都是經過系統2來決定的。

台灣人對藍綠的分別是不是趨向了系統1?當大家說到藍綠時,每個人都直接用系統1來思考?


牛跟豬

最近行政院的官員放出來的消息,看來都是為了開放美牛而做的準備,像是美國告歐盟事件,專家會議等。而總統這兩天又說美牛沒有壓力,以國民健康為導向。這兩件事是不是有差距?我想美牛沒有壓力是指總統沒有壓力,但是對行政院的官員來說是有壓力的。
我一直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台灣牛肉市場規模相對這麼小,美國為什麼一直想進入這個市場?是不是我的認知錯了,台灣牛市還是很大的?還是美國把他們不吃的東西像是牛內臟都賣給我們?利潤比賣牛肉還好?反正我是相信美國給了台灣政府極大的壓力開放美牛。上個礼拜,行政院才說貿易架構跟美牛是分開的,這個礼拜已經說可以為了美牛事件放棄貿易架構?那下個礼拜呢?會不會說貿易架構對台灣經濟發展非常重要?感覺行政院一直在試青蛙能忍受的溫度中。

豬農們在抗議什麼?台灣的養殖業還是禁止使用任何瘦肉精。而開放美牛之後,美豬要進來絕對是一點問題也沒有,沒道理牛可以進來,豬就進不來。而台灣豬農們還是不能用瘦肉精,這等於是對台灣豬農非常不公平的待遇。這些不公平待遇會影响豬肉的價格,所以豬農要抗議 。

行政院說要三管五卡,這真的是說的比做的容易,看看現行政府的執行力,可以想見這些三管五卡產生的效果。

另外,開放之後要如何區隔美牛、澳牛、台灣牛?那豬呢?會不會有台灣豬農非法使用瘦肉精,再來假裝是美豬?反正美豬都有瘦肉精?那三管五卡管得到台灣豬嗎?

那如果開放國內使用瘦肉精呢?那不是都解套了?反正就說瘦肉精無害,大家都可以使用,不就皆大歡喜?


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I ate my sour grapes

我是一個小人物,當大家的目光集中在我身上時,我會覺得特別難受,我不喜歡成為大家注目的焦點。你可以說我是酸葡萄心理,是因為我沒有成為大人物才會這樣想。我需要証明你說的是錯的嗎?需不需要我成為大人物之後再回來跟你說,你看我真的不想這樣受到大家的關注?那時你會不會又說我很假?明明成為大人物了還在裝低調?那我是不是又要向你証明我是真的很低調?難道我一軰子都要花在向別人証明我自己嗎?說真的,活在別人的意見之下,實在是很痛苦的事。
我想台灣的教育環境需要改造的就是這個吧?讓每個學生有自己的期望,不是別人加諸的期望,而台灣社會能接受而且尊重學生自己的期望。
-----------------------------------------------------------------------------
我發現我周圍很多朋友都去教公務員了。我一直在想台灣會不會像希臘一樣?大家都去當公務員來為"民"服務,那誰來養這些公務員?如果台灣有50%的工作人口都是公務員,那誰來繳稅養這些公務員?那這些公務員又有什麼實質的產出呢?這些公務員是不是都把時間花在開會跟生產公文上面?這樣的公務員體系會不會像美國的保險業一樣,70%的保險費是花在文件產出上?那這些公文對其它非公務員的工作者又有什麼影响?
好吧,你可以說這是我的酸葡萄心理,因為我不是公務員才會這麼說。

--------------------------------------------------------------
我一直不懂拿台灣國旗在美國"職業娛樂"場合的目的是什麼?這不是國際比賽,這些只是美國有錢人的娛樂,這些有錢人只是想在他們"hard working"之後,找一些事情放鬆一下。拿國旗的這些人想証明什麼?想向什麼人証明?那結果又是什麼?
當菲律賓人在台灣的職業比賽中拿著菲律賓的國旗時,台灣人又有什麼想法?那換成是日本人呢?中國人呢?美國人呢?

那如果是在日本的職業娛樂中,出現其它的旗子呢?在韓國?在中國?在歐洲國家?

不同的國家會不會出現不同的答案呢?

這個結果會不會跟一個國家的強盛有關係呢?有什麼簡單的實驗情境可以有效的觀察不同國家對這種事情的看法?

台灣的種族

我剛到美國時,跟一個朋友聊天,聊到我親戚每到小孩開學時,都會有朋友來借錢,借個三千、五千塊來繳學費。這個朋友用一種很不可思議的語氣說,怎麼可能現在不是國民教育嗎?怎麼還會需要交學費?他這麼一問,讓我很驚訝。我說的是事實啊,為什麼同樣是台灣人,年紀也差不多,為什麼在台灣的經歷會差這麼多?同樣是台灣人卻又不了解台灣人?

前幾天跟一個學弟聊到林書豪對種族問題的回答,我們都同意這問題是存在的,我也回他一句,其實台灣人也是會種族爭議的,他反而不以為然。我很想問他,在他的生活中有多少人是取外籍新娘的?有多少人是工廠作業員的?同樣是台灣人卻又不了解其它的台灣人? 雖然我在台灣南部待了快十年,我的台語一直都很爛。我每次說台語,別人都會用國語回答我,我想對方應該是覺得我聽不懂而且說得太爛,而直接用我聽得懂或說得清楚的語言回答我,就這樣,大家遇到我都會直接說國語了,我也少了很多練習的機會。我跟我老婆也都是一直用國語在溝通,很有趣的事情是每次她都要我把台語學好,要我多說台語,我總是回她說,我每次講台語都被你笑,所以我不想講。她來美國後,我要她學美語,她也學得很痛苦,也出現跟我學台語一樣的困擾。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認為應該是環境的關係。在台南,每個人都認為說台語是天經地義的,就像在美國你不會說美語就不該在美國生存一樣。想像一下在台灣,有一天你發現你周圍的人都在講你聽不懂的語言,例如你進入客家莊大家都在講客家話?或是你到一個教堂發現很多外勞在講他們自己的語言?或是遇到中國旅行團講著中國各地的方言?你的心態是如何?當這些場景換到美國,而你是那些少數人的時候,你的心態又是如何?

這幾天看到某司法高官說要退休當老百姓?我很好奇他到底對所謂"老百姓"的認知是什麼?當司法相關"產業"的人在討論司法的獨立性時,他們腦袋中有沒有老百姓這樣的一個概念?有沒有"人"這個概念在?當法官高高在上要底下的人叫他"大人"的時候,他有沒有感受到這些"老百姓"的苦?恐懼?無奈?還有希望?當司法官在吵司法的理想時,是不是有將"人性"考慮進來?當司法官出錯時,是不是有人發現有地方出問題了?同樣是台灣人隔著一個桌子卻又不了解台灣人?

看到一個報導,寫說林書豪的父母才真不簡單,我連看到不想看這個報導的內容,只是對這樣的標題產生一些疑問。為什麼要下這樣的標題?目的是什麼?到底想要讓讀者認識什麼東西?為什麼要把他的爸媽拉進這個故事?為什麼這些記者都以為每個人都想上電視?同樣是台灣人卻又不了解台灣人?

一個小小的台灣真的是很神奇的地方,北部人跟南部人短短的300公里距離吃的口味,政治理念,語言都可以天差地別。

在美國已經超過5年了,我大部分的社交時間都跟台灣人混在一起,我一直很不了解這些人,為什麼這些朋友都很愛台灣,但是他們卻選擇留在美國工作?為什麼他們可以為了林書豪跟別人爭吵台灣人中國人美國人的分別?當別人喜歡林書豪時,這些人就不能忍受別人討厭林書豪?









2012年2月15日 星期三

一體兩面

Tragedy of Commons 跟Tragedy of anti-Commons是一體兩面的,Commons跟anti-commons的解法也是一體兩面的。如果能找到commons的解法也可以相對找到anti-commons的解法。
傳統的解法:

Trade and conquest
Privatization and Cultivation
Custom and regulation

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fb的價值

看完dragonfly effects之後,讓我對fb的價值產生很大的改變。
在看過這本書之前,fb就像是google或是超越google一樣的網站。google提供個人化search的功能,它想盡辦法要知道使用者的喜好,再針對喜好來提供廣告。而fb是直接使用用戶的社會網路來了解用戶的,喜好進而提供廣告。這兩者可以說都是無償得到使用者的個人資訊來獲得利益。而這些利益集中在這些公司的手上,使用者提供訊息但是並沒有分享到這些利潤。
但是google的做法是讓使用者能參與成產資訊的過程,而google根據使用者的資訊流通性來分享廣告的收益。兩者比較之下,我認為google會走的比較長遠, fb終就會遇到瓶頸,fb的股價會跟著使用者的多少而上下變動,而不是資訊的品質。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發現身為fb的使用者,並不是那麼的悲劇。很多使用者利用fb來達成現實生活中原本不可能達成的任務,像是小女孩假日賣lemonade來募款,利用facebook把這個活動擴大到全美,短時間內就募得百萬美元的資金。反過來利用fb的影響力來達成目標是有可能的。
不過在fb上要聚集人氣很容易,但是要把人氣轉移成行動還是需要很仔細的規畫,要讓這些用戶在按了讚之後,離開電腦走回現實生活中付緒行動,而這些行動必須像是按讚一樣的簡單。而且這些行動要能影响 在fb影响以外的人,把它從虛擬的活拉到現實的活動上,並讓它擴大。


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grid lock的典範

蘇聯解體邁向市場經濟的過程是一個很痛苦的經歷。決策者在動蕩不安的局面中,要在短時間內學到市場經濟的精華,並制定私有化的政策,又必須防範私有化所產生的不公平現象,最後造成了anti commons的狀況。
在市場化之前,所有的動產不動產都屬於政府,但是為了管理的方便,政府把動產的使用權利下放給地方政府、組織或個人,這些不同的權利(買賣、買賣收益、租賃、租賃收益、動產用途)分屬不同的個體或組織。這在共產經濟下是合理的,可是在轉換到市場經濟時,卻產生了grid lock,造成了滿街的攤販而店家卻是完全沒有人進駐。原因在於想要做生意的人要取得所有相關權利人的同意才能開店做生意,而在這樣權利分散的狀況下,整個開店的過程就像是藥商要取得生產新藥過程中所有的專利一樣,最後商人們放棄而直接在街上擺攤作生意了。
同樣是從共產經濟轉移到市場經濟的中國有這樣的現象嗎?看來好像沒有,為什麼?中國也是土地國有,地上物是以租賃的方式開放,土地使用也是有管制的(?),為什麼中國的房市這麼熱?中國是如何整合不同的權利人?
市場自由經濟把房產當成商品,西方文化也不認為要先成家而立業。但是在中國,有沒有房子成為了能不能結婚的一個必要條件, 那市場經濟是不是真的管用?如果把蘇聯的當初產生grid lock的政策搬到中國來,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會不會是好的結果?
Anti-commons & commons問題一直被認為是tragedy悲劇,我們能不能利用這產生這兩個極端的現象的政策來達到正面的效果?例如把anti-commons用在環境生態保護或是打擊投機房市?
另一方面,經濟不景氣下,我聽到很多人都準備要擺攤做生意。在某種程度下這樣的現象也是偏向anti-commons的。而擺攤的成本主要是政府罰單或黑幫的保護費,顯而易見,攤販會繳錢給黑道,再由黑道來幫忙擺平罰單的困擾,因為保護費總是比罰單便宜。在這種狀況下,政府如果要把攤販納入管理,最好的方法就是跟黑道競爭,跟攤販收稅但是比保護費低一點,那是不是可以增加很多稅收又可以掃除黑幫?

2012年2月12日 星期日

林書豪跟鴻海

工程科學群,像是computer science, computer engineering,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mechanics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science, information engineering,他們主要的研究目的在於如何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例如EE跟CS研究如何將晶圓制造的面積擴大,提升良率,IS研究如何提供適時適量的資訊來幫助人做決策。
當工程科學群想盡辦法要提高各種流程的效率時,經濟學家們想的是如何找出指標來代表經濟的活動,如何增加經濟活動,讓錢能夠一直流通,錢能流通就有乘數效果。本來一件事只要一個人做就夠了,這件事做完,老闆把應有的薪水給了這個人就完成了一個交易。當一個人不能負荷工作的需求時,就需要有新的角色進來,例如明星需要經理人幫忙處理專業以外的事。新的流程也一再的因為新的角色而修改,這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是好的,多一個人就多了一點乘數效果。可是從工程的角度來看,一個工作被分割之後效率會變得不好,因為人多就需要更多的協調,而這些協調在經濟學上都是這個工作專移產生的價值,本來一個人提供的價值被一群人增值了。本來很簡單的醫病關係因為新角色的增加(保險與藥廠),而逐漸失去效率,但是又產出大量的價值。
隨著產業的轉型,一個產品的價值分布有逐漸的改變,一件衣服的價值比重,從農業時代原料占價值的大部分,到服務業時代銷售商服務占了價值的一大部分。這樣的價值分布轉移可以從價值提供者距離市場的距離來描述,原料制造商離市場最遠,而零售商離市場最近。經濟的產值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放大,可是效率是不是因為工程科學的服務而越來越好?怎麼去評量經濟活動鏈的效率?

拿NBA Lin當例子,誰從中得到好處了?誰參與了因他而產生的經濟活動?
當然Lin自身是最接近市場的服務提供者,相對來說他能占有最大部分的經濟收益,NBA的產業鏈也跟著他受益。那跟他有一點點相關連的台灣人有多少人受益呢?大部分的台灣人應該都是他的消費者,所以大家會花錢買他的服務來讓自己很爽,但是台灣其它的產業有跟他提供的服務接上嗎?有提供任何價值嗎?還是因為他是台灣人的後代,而搶著付錢來支付在他背後產生的服務?
中國說林書豪是中國人,當然有其政治因素,可是我認為是經濟因素比較重要。中國有多少人會在Yao Ming退休後支持他,而nba的這些商品又是中國制造的,所以中國說他是中國人是有必要的。而台灣呢?說他是台灣人對台灣人有什麼價值產生?
是不是應該有人去找地方切入他的服務鏈來提供價值?從中產生經濟價值?創造新的服務價值?不然台灣民眾付的錢都到美國來了,也只是減少台灣的外匯而已。這應該是台灣要轉型服務業要認真思考的事情。
那工程科學怎麼辦?除了效率之外,工程科學是不是應該考慮不同的指標來創造更多的價值?

當鴻海在算毛利的時候,美國nba因為他一個人而產生了多少的服務價值?有多少價值進入台灣人的口袋?

台灣要拼經濟,就是要抓到這些運動員的服務鏈切入並提供增值的活動來增加收入,不然台灣之光也只是讓台灣人花錢買美國的服務自己爽而已。這樣誰比較爽?美國nba? 林書豪?

美國人真的是太厲害了。剛看到一個記者做了一個線上民調請網友投票林書豪到底是真的明星還是一時運氣撐不了多久。想當然這個問題正反雙方已經吵很久了,再吵了吵不出什麼結果,結論就是...時間能証明一切。為什麼說美國人厲害?因為美國人能動察林書豪背後帶來的商機。像這樣的爭議題目能替報社跟網站帶來多少的廣告收益?當網友看到這個題目,透過社群網路,馬上引來正反雙方的論戰,網站的流量馬上暴表,廣告商開始花更多錢再支持這些網站,這是多大的商機啊?
那台灣人呢?就衝著林書豪是台灣人這點瘋狂支持無條件支持,得利的是誰?


2012年2月9日 星期四

土地的未來

Gridlock也發生在私有土地。土地如果禁止分割的話,那通過繼承,土地的擁有者會因為世代的關係呈線性的成長。舉一個例子,一畝田經過三代可能會從一個擁有者變成10個擁有者公同共有。50年後,每個擁有者都有不同的使用意見時,怎麼辦?由誰去整合?從經濟角度來看土地資源利用率低,對區域的整體價值降低。但是從保育解度來看土地得到休養,或是能維待原樣。
那如果私人土地開放分割呢?同樣的透過繼承,土地被分割成很小的部分,直到土地使用者無法再使用,像是貴格的inch deed一樣,無法達到土地經濟效應,而造成低度利用。這時政府應該會用徵收或是都更的方式來整合土地,政府面臨的是這麼多的小地主要整合,唯一有效的方式可能只有用公權力來整合,透過立法的方式給予資本家超越小地主的權力來整合土地,在這個過程中,當然土地價格絕對是被低估的。整體大面積的土地價值絕對不會等於小面積土地的價值總合,能整合土地的資本家,則是從整合土地中獲得重大的利益。
再來看國有地的使用,當政府為了取得更多的收入而開放國有地,資本家可以透過這種cycle (分割土地(高密度使用)->土地破碎(所有權人增加)->土地無法再有效利用->政府介入讓資本家以低於市場價格整合土地->建高密度建築->再次分割土地->土地破碎->.....),取得倍數的利潤。
在這種環境下,只有資本家能夠配合政府執行土地的整合再利用,創造土地的經濟價值。問題是這樣的經濟價值的成果是由資本家取得,政府能得到的大概是土地再利用過程中產生的稅收,這樣能產生多少的GDP?而在GDP背後,我們又付出什麼成本?代價?這樣的結果是不會會造成更多的貧富不均?
有沒有很像台灣某些城市在玩的遊戲?

使用GridLock的概念來針對不同的土地行使不同的政策來達成保育土地或是發展經濟的作用是不是可行的?是不是有一個框架來指導評估不同的政策會對土地產生什麼程度的commons or anti-commons狀態?而這些狀態對保育或是經濟發展又有何影响?又要如何來評估影響的指標?GDP?
-----------------------------------------------------------



Inch deed的由來
Quaker Oats在芝加哥城附近買了一塊一平方哩的地,把它分割成無數的一平方英吋的小土地,並在local電視中廣告說買Quaker Oats就有機會在盒子中發現這個一平方哩的空白土地權狀。果然這個廣告吸引了很多人買他的產品,不過因為這個土地實在太小了,連要tooth pick做圍牆都太小,所以沒有一個小地主能對自己所擁有的土地做任何事。有人試著買下其他人的權狀,但是要把這些一平方英吋的地整合實在是太困難了。每個人都認為自已的地價值大於買者的出價,買主想要把地整合起來要一個一個地主去談,時間跟成本都會超過買主原來的計劃預算,逐漸的這些地因為沒有利用而逐漸荒廢開始影响附近的其它地主。當地政府為了防止這樣的狀況,立了一個荒地稅要求地主利用自己的土地若是不做為的話,政府有權把地收回。想當然政府無償收回這塊土地,因為地主想要有什麼做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有興趣可以上ebay找一下這個權狀,大塊20美金的價值。


在這樣的循環中,政府能取得什麼好處?

當土地破碎之後,測量跟地政單位應該有做不完的案子,再召更多的公務員來服務這些土地破碎的相關程序。

每一次選舉兩個政黨都在炒藍綠統獨問題,兩黨都會提出終極應該統一或是獨立,其實統一或是獨立都是太遠,太難想像的未來。在統一或獨立之前,台灣會不會倒債?

稅收?

用gridlock來保育?

Grid lock是指因為極度私有化而造成的資源低度使用。極度私有化是說資源的擁有者太過分散,造成使用這個資源無法帶來經濟效應,而要整合部分資源又是極度的困難,形成了死結。這從資源的角度來說,因為資源的利用率太低,無經濟效應,等於是資源的浪費,是不好的情況。那從保育來看呢?如果把快消失的資源極度私有化的分配,是不是也可以減低這個資源的利用率而達到保育的目的?

一旦資源保育成功了,又要如何解開死結呢?
個別的資源保育會不會造成其它資源之間平衡的問題?

應該由誰來控制公共資源跟極度私有資源之間的調配?用什麼方法調配?

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

指責別人會讓自己好過一點嗎?

指責別人會讓自己心理比較舒服嗎?一個社會事件因為社群網路而擴散,指責別人變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只要隨著別人的文章按贊就可以了,本來是幾個個體在寫文章指責別人,變成所有的人從贊同變成指責。真的是這樣嗎?這是一種放大效果嗎?按贊的人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支持,可是被一個贊字給取代了,這是不是一種極化的現象?
說真的,我也不看台灣的娛樂節目,這個人我也不熟,她做的事對我來說就是社會新聞的一小部分。他做好事、做壞事對我來說根本無所謂。這讓我心裡出現一個問題,為什麼這麼多人關注這件事?這種事每天都在發生,就像是打架一樣。指責別人的過錯是不是會讓自己感覺好一點,讓自己更向上提升一點?能不能用實驗來証明這樣的現象?
還是說當大家都在指責別人時,你就要跟著大家一起行動,來取得認同?
還是說這才是台灣人的娛樂?可以把社會事件當成娛樂?那這種娛樂的產值如何?
這跟台灣之光有什麼關連嗎?台灣之恥?這兩個完全相反的運動是不是也有相同的運作模式?
這種運作模式是不是可以被重覆在社會運動上?有那些成功因素?

新社會極化現象:"like" or "讚"?讚的背後是不是有不同程度的支持或反對?這種不同程度的意見被一個字所取代,被歸納增(幅)成單一的意見,最後把它的影响給擴大了,所以媒體上可以常常看到幾萬幾十萬的人支持某一個活動、事件。

這樣的極化現象會不會造成使用者行為的改變?對於某一個行動,使用者要先有動機、決策與行動。有動機後,使用者會評估行動的成本來決定要不要行動,最後展現出行為。使用者會不會因為有讚這個功能,而改變了原來評估行動成本的準則?舉例來說,本來是要長篇大論的或是要上街遊行的,因為有讚這個功能之後,使用者就認為自己已經完成整個行為了?自己已經完成自己對這件事的使命?最後,喜歡按讚的人會按更多的讚,最後原本應該有的後續行動,因為使用者自認已經完成參與,而不了了之。雷聲大,雨點小?

不按讚的人是不是就被這群按讚的人給極化到另一頭去了?

極化現象能讓人有歸屬感,歸屬感讓人快樂,結論是指責人不會讓人快樂,而是跟著大家一起指責別人會讓人快樂。


2012年2月7日 星期二

美牛事件是不是一個grid luck?

開放進口美國牛看來可以打開貿易的大門,一般民眾就像minority tyranny  想要經濟發展失業降低,但是不想吃美國牛,進出口商就像majority tyranny。

台灣的公辦娛樂

為什麼在台灣私人娛樂都不賺錢?像是SBL, CPBL....都說自己是賠錢在做?但是公部門辦的娛樂都說自己創造了幾億的產值或商機?像是元宵節或是新年的煙火?市政府在大廳放上大䁝幕轉播NBA, MLB的節目?
私部門沒能力做這些事嗎?如果產值這麼大?
公辦娛樂是最沒有效率的增加乘數效果方法,尤其是像支持世界級運動員的活動。在市政府轉播NBA, MLB的節目是花民眾納稅的錢去支付NBA, MLB的服務,對台灣經濟的成長效果不大。

土地使用的grid lock

土地私有化也是一個anticommons的例子。當土地因為繼承或是買賣而逐漸的零碎化,土地的所有權人開始變多。每個所有權人都有各自的想法,想要整合所有人的想法使土地能合理的再利用是很困難的。典型的anticommons問題,造成土地使用效益日漸低落。
那公寓大樓每一戶都持有一小份土地所有權的意義在那裡?假設我花了一大筆錢買了一小棟公寓,50年後大樓要整修或是再利用可能因為grid lock而無法達成。那台灣政府又是用什麼法律來防止這種現象?
台灣最常用來解決這種grid lock的方式就是confiscation 徵收。不過,這種手段是不是為了公共利益值得思考,而且公共利益又是如何計算的?用土地價值來算嗎?那這些土地價值又是由誰來獲得?這些人就代表了公共利益?
那自辦都市更新?這招也是從美國學的。美國有成功嗎?沒有。
當anticommons解決了,地價上升了,原地主無法取得相對的補償,而離開當地。這些人去那裡了?去土地價值相對他們可以負擔的地方?那這樣是不是造成社會階層的分離?或顯著?天龍國效應?


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anticommons解法

1.市場導向(Market-Driven) = 什麼都不做,讓律師來解決
2.防止競爭對手拿到專利(Property-preventing Investments) = 開放自己的專利(專利價值很難估算-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專利價值比較高)
3.專利組合(Patten Pools) = 競爭者之間相互交換專利來減少專利訴訟的開銷(可能會有反獨占的問題)
4.立法=市場導向=換另一批律師

無線頻道的使用率是一個標準的anticommons問題。有太多的頻率尚未被使用。為什麼?最大的原因是現有頻道的使用者不想投資在新的市場上,他們已經滿足於現有市場的獲利。
這樣的結論讓我想起,電磁波對人體影响的新聞到底對誰有利?是電信商還是誰?

某行政高層說美國的isp只有少數幾家,所以台灣的isp也應該維持現在的規模。是這樣嗎?很典型的網路供應商回應模式,日本的網路月租費n塊錢,韓國的網路月租費m塊錢,所以台灣的網路月租費很便宜。
美國的isp只有少數幾家是因為市場競爭的原因?還是市場不競爭的原因?那台灣呢?從grid lock的角度來看,美國的網路真的是爛透了也超貴的,grid lock作者認為這是典型的anticommons問題,他從頻普使用率來看,主要原因是頻普使用率太低,有大半的頻率被軍方所占用,而頻道的開放由政府管制,再加上進入困難而變成anticommons。
說真的軍用頻道是很無聊的東西,重點應該是通訊加密而不是專用頻道,當大陸打過來的時候,你可以叫解放軍不要占用我們的軍用頻道嗎?



2012年2月2日 星期四

Grid lock economy 讀書報告

Tragedy of commons是某些資源因為是共同擁有的,人會傾向於超量取用而造成該資源枯竭,例如海裡的魚。經濟學家通常都是建議以私有化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像是使用者付費,釣魚執照費等。不過Michael Heller出的這本書提到一個概念叫tragedy of anticommons,當資源過度私有化時,會造成市場的萎縮,他舉了幾個例子,古羅馬時代萊茵河是商人經商的重要聚點,每個商人只要交經商費給帝國就可以在河域自由貿易。當帝國沒落時,很多人在萊茵河旁蓋了城堡,並對商人違法收取經商費,由於太多人收保護費,商人們因為不符成本,最後都離開了萊茵河。另一個例子,有一個藥商發明了治阿玆海莫症的藥,但是要發表這個藥需要取得多個專利,而專利商不願意賣出或捐出專利,造成這個藥無法上市。另一個例子,美國最近40年來航班快速增加3倍,但是只造了一座丹佛機場,因為造機場的案子都被土地持有人封殺了,造成現在美國航班延遲,浪費了乘客在機場的時間。這些都是因為過渡私有化所造成的經濟困境,Michael Heller叫它Grid lock economy。像apple跟android之間的專利戰爭,花了多少投資人的錢在上面,最後得利的是誰?消費者嗎?應該只有律師。像藥廠投資了大筆的錢,因為專利商要分一杯,因為不符成本而不願意生產這個救命的藥?誰得利了?藥商投資血本無歸,而又有多少人因為沒這個藥而死了?

以前土地的所有權包含地上物以上及以下,如果你擁有一塊地,等於你在天堂跟地獄都有一塊地。如果飛機在你家上空經過,你可以跟他收過路費。

Sopa如果通過了?會不會造成tragedy of anticommons?



Open access -> Group access -> Private Property -> Group Exclusion -> Full Exclusion

Tragedy of Commons                                                              Tragedy of anticommons



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工作的意義2

一個工作流程常常被切成好幾個步驟,由不同的人來執行。這麼做的原因是可以增加效率,從福特的生產線就可以看出這種方法真的可以增加效率。可是這些執行這些步驟的工人在心理層面上是不是跟以前一個人完成所有流程一樣呢?顯然不是的。被切割的流程無法帶給工人滿足感,每天重覆一樣的事情會讓工人覺得枯燥乏味。會讓工人跟產品之間產生隔閡,工人無法從中得到生產這個產品的滿足感。進面影響工人的生產效率(良率)。富士康應該也是一例。如何才能保持效率跟工人的心理呢?

社群網站能否從分享工作流程進度的角度來讓參與者 了解自己對產品的貢獻?讓參與者能隨時了解產品進度與貢獻度?像是fb上的最佳追隨者,粉絲統計?有多少人關注你的作物?

如果farmer's market也能提供這樣的功能,應該可以讓參與的農夫保持參與感
種自己吃的菜,並分享給朋友能讓農夫更有成就感,更了解食物的來源
更親近自己成長的土地,並了解農業的困境
協同合作能認識更多朋友

平台角色:(減低商業色彩)
*農地媒介
*公平市場
*有機認証流程
*環境檢測監控(土地適宜度、農藥除草劑)

系統功能:
*排程子系統
*專家子系統
*社群子系統
*行動網
*市集子系統
*地理資訊系統
*金流系統


主題:快樂、意義、參與、成就、健康、親近、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