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

指責別人會讓自己好過一點嗎?

指責別人會讓自己心理比較舒服嗎?一個社會事件因為社群網路而擴散,指責別人變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只要隨著別人的文章按贊就可以了,本來是幾個個體在寫文章指責別人,變成所有的人從贊同變成指責。真的是這樣嗎?這是一種放大效果嗎?按贊的人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支持,可是被一個贊字給取代了,這是不是一種極化的現象?
說真的,我也不看台灣的娛樂節目,這個人我也不熟,她做的事對我來說就是社會新聞的一小部分。他做好事、做壞事對我來說根本無所謂。這讓我心裡出現一個問題,為什麼這麼多人關注這件事?這種事每天都在發生,就像是打架一樣。指責別人的過錯是不是會讓自己感覺好一點,讓自己更向上提升一點?能不能用實驗來証明這樣的現象?
還是說當大家都在指責別人時,你就要跟著大家一起行動,來取得認同?
還是說這才是台灣人的娛樂?可以把社會事件當成娛樂?那這種娛樂的產值如何?
這跟台灣之光有什麼關連嗎?台灣之恥?這兩個完全相反的運動是不是也有相同的運作模式?
這種運作模式是不是可以被重覆在社會運動上?有那些成功因素?

新社會極化現象:"like" or "讚"?讚的背後是不是有不同程度的支持或反對?這種不同程度的意見被一個字所取代,被歸納增(幅)成單一的意見,最後把它的影响給擴大了,所以媒體上可以常常看到幾萬幾十萬的人支持某一個活動、事件。

這樣的極化現象會不會造成使用者行為的改變?對於某一個行動,使用者要先有動機、決策與行動。有動機後,使用者會評估行動的成本來決定要不要行動,最後展現出行為。使用者會不會因為有讚這個功能,而改變了原來評估行動成本的準則?舉例來說,本來是要長篇大論的或是要上街遊行的,因為有讚這個功能之後,使用者就認為自己已經完成整個行為了?自己已經完成自己對這件事的使命?最後,喜歡按讚的人會按更多的讚,最後原本應該有的後續行動,因為使用者自認已經完成參與,而不了了之。雷聲大,雨點小?

不按讚的人是不是就被這群按讚的人給極化到另一頭去了?

極化現象能讓人有歸屬感,歸屬感讓人快樂,結論是指責人不會讓人快樂,而是跟著大家一起指責別人會讓人快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