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簾政座談會

最近看了一本新書The (Honest) Truth about Dishonesty, Dan Ariely。這本書是作者用白話文來描述他最近幾年有關詐騙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一章寫到政策法律規範是不是能有效的防範人的說謊行為,這讓我想到前陣子林益世貪污事件,馬英九召開簾政會議宣導簾能的重要,希望透過這樣的會議能讓官員們能夠清簾,也許這一章的內容能讓馬英九了解召開會議的效用有多大?也或許馬英九召開這個會議的目的不在於此?
作者設計了一個引誘學生作弊的實驗,透過這個實驗,作者了解一般人在有機會作弊的情況下都會試著有限度的作弊。有趣的是,他把這個實驗擴展到幾個有名的大學去實施,目的是想了解不同大學的誠實戒律對學生作弊的行為是否有影响。他舉一個例子,普林斯頓大學有很嚴格的誠實戒律,新生入學需要上兩天關於誠實的課,每學期的期初,期中跟期末都要簽誠實戒律,而麻省理工則完成沒有誠實戒律這樣的東西。那這兩個學校學生做實驗的結果有沒有差別?普林斯頓學生的結果會比較誠實嗎?作者的結果顯示是不會的,兩個學校學生作弊的程度差異並不顯著。
更有趣的是,作者在實驗程序設計上讓一部分學生寫下十戒的內容,另一部分學生則沒有,來比較這兩群學生作幣程度的差異。他發現寫十戒的學生作弊的數量跟程度都比沒寫十戒的人減少了,而且組內學生是否能完全記住十戒的內容不會對學生作弊的數量跟程度產生影响。意思是說,重點不是十戒的內容對學生的行為產生影响,而是十戒這個概念讓學生的提高了自己道德的界限。另外作者也發現重覆的提醒學生作弊違反道德會隨時間產生遞減效應,道德底限會隨時間慢慢降低,這可能跟社會文化有關。
從作者發現的成果來看,簾政會議的效果可以預見的會非常的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