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為什麼減肥這麼難?

人與其它動物不同的地方在於,人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抗拒自己的天性。動物為了能存活,會想盡辦法保存能量,有東西吃的時候要保存食物,以備不時之需。像是脂肪跟能量的轉換就是一個例子。人有抗拒引誘的能力,而其它的動物沒有,舉一個例,飛蛾無法抗拒撲火。人改變自己行為的能力被稱為意志力(WillPower)。我最近看的一本書就是在討論人的意志力。為什麼有時候人可以對誘惑難以抗拒?
Roy F. Baumeister認為人在使用意志力時跟使用體力時一樣,都需要消耗能量,當能量消耗完了,人就會回到動物的本性。減肥這回事本來就是違反人類長久演化下來的本能,抵抗食物是需要很大的意志力,會消耗很大的能量。當能量消耗完了,人又會回到自己原來的習慣。我想這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我來美國後肥了20磅。每次開完會,我總是會想吃包肥,我想開會這件事一定消耗了很多卡路里,以致於我無法再抵抗包肥的誘惑。
Baumeister的理論(ego depletion)跟Kahneman的系統1&2思考基本上是相同的。系統1是習慣、反應,而系統2是邏輯、被動的。就像Baumeister所說的,系統2需要消耗大量的熱量,所以只能短暫的使用,為了生存而保存熱量,大腦會限制系統2的使用。當系統2被阻絕,系統1思考會馬上取代,所以原有的習慣就會取代人的行為。
Ego depletion這個概念被廣泛的在行銷上使用。例如,汽車網站用很長的配備選擇來讓消費者消耗自己的能量,當消費者累了,大部分的人就會放棄思考,而直接選網站提供的預設選項。研究發現,改變配備選擇的順序讓汽車商多賺了至少1500美金。這個結果跟我自身的經驗是很符合的。回想我第一次買車,在車商那耗了一天,把車價殺了很低,但是又把錢吐回去給車商買了車底防銹跟防盗。我想車商很了解人在買車的決策過程中,思考的能力會一直下降,而把賺最多的選項放在最後面。所以買車時,第一個最好不好一個人去買,帶一個無關的朋友去提醒自己不要幹笨事,第二時間拖久一點,最後的幾個選項都不要買。
減肥最好的策略是長時間改變飲食習慣,而不是讓自己餓到受不了,才做一些蠢事。讓正確的飲食變成長久的習慣,當我們太累而無法思考時,就會自動的使用新的習慣,這樣才能達到減肥的目的。
要改變習慣就像是本來用系統1思考的事(舊習慣),強迫自己用系統2來思考,再重新把新的思考從系統2轉移為系統1(新習慣)。

一個習慣的養成與記憶是沒有關係的。一個無法記憶的人,還是可以擁有習慣,像是E.P.一樣,他無法記著廚房的位置,但是每一天早上他會進入廚房煎蛋吃早餐,他永遠記不住自己住了幾十年的房子外觀,不過他每天出門散步都不會迷路。一個習慣是經過長期的重覆動作慢慢累積而成,一旦腦中的習慣養成了,很難再改變。
習慣的養成有三個步驟:啟發事件Cue/行動Action/報酬Reward。肚子餓是啟發事件,找東西吃是行動,而飽足感是報酬。這三個步驟要成為習慣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cravings,當承發事件與報酬直接產生連結時,習慣就會在大腦的中心產生。以肚子餓當例子,當人發覺肚子餓時,如果馬上想到吃飽之後的快樂會讓人更想去找東西吃。
習慣很難改變是因為craving的作用太強烈,所以想要改變不是從移除cue or reward,不是移除這三者之間的關係,而是用其它的行動來重新連結cue and rewar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