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台灣的種族

我剛到美國時,跟一個朋友聊天,聊到我親戚每到小孩開學時,都會有朋友來借錢,借個三千、五千塊來繳學費。這個朋友用一種很不可思議的語氣說,怎麼可能現在不是國民教育嗎?怎麼還會需要交學費?他這麼一問,讓我很驚訝。我說的是事實啊,為什麼同樣是台灣人,年紀也差不多,為什麼在台灣的經歷會差這麼多?同樣是台灣人卻又不了解台灣人?

前幾天跟一個學弟聊到林書豪對種族問題的回答,我們都同意這問題是存在的,我也回他一句,其實台灣人也是會種族爭議的,他反而不以為然。我很想問他,在他的生活中有多少人是取外籍新娘的?有多少人是工廠作業員的?同樣是台灣人卻又不了解其它的台灣人? 雖然我在台灣南部待了快十年,我的台語一直都很爛。我每次說台語,別人都會用國語回答我,我想對方應該是覺得我聽不懂而且說得太爛,而直接用我聽得懂或說得清楚的語言回答我,就這樣,大家遇到我都會直接說國語了,我也少了很多練習的機會。我跟我老婆也都是一直用國語在溝通,很有趣的事情是每次她都要我把台語學好,要我多說台語,我總是回她說,我每次講台語都被你笑,所以我不想講。她來美國後,我要她學美語,她也學得很痛苦,也出現跟我學台語一樣的困擾。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認為應該是環境的關係。在台南,每個人都認為說台語是天經地義的,就像在美國你不會說美語就不該在美國生存一樣。想像一下在台灣,有一天你發現你周圍的人都在講你聽不懂的語言,例如你進入客家莊大家都在講客家話?或是你到一個教堂發現很多外勞在講他們自己的語言?或是遇到中國旅行團講著中國各地的方言?你的心態是如何?當這些場景換到美國,而你是那些少數人的時候,你的心態又是如何?

這幾天看到某司法高官說要退休當老百姓?我很好奇他到底對所謂"老百姓"的認知是什麼?當司法相關"產業"的人在討論司法的獨立性時,他們腦袋中有沒有老百姓這樣的一個概念?有沒有"人"這個概念在?當法官高高在上要底下的人叫他"大人"的時候,他有沒有感受到這些"老百姓"的苦?恐懼?無奈?還有希望?當司法官在吵司法的理想時,是不是有將"人性"考慮進來?當司法官出錯時,是不是有人發現有地方出問題了?同樣是台灣人隔著一個桌子卻又不了解台灣人?

看到一個報導,寫說林書豪的父母才真不簡單,我連看到不想看這個報導的內容,只是對這樣的標題產生一些疑問。為什麼要下這樣的標題?目的是什麼?到底想要讓讀者認識什麼東西?為什麼要把他的爸媽拉進這個故事?為什麼這些記者都以為每個人都想上電視?同樣是台灣人卻又不了解台灣人?

一個小小的台灣真的是很神奇的地方,北部人跟南部人短短的300公里距離吃的口味,政治理念,語言都可以天差地別。

在美國已經超過5年了,我大部分的社交時間都跟台灣人混在一起,我一直很不了解這些人,為什麼這些朋友都很愛台灣,但是他們卻選擇留在美國工作?為什麼他們可以為了林書豪跟別人爭吵台灣人中國人美國人的分別?當別人喜歡林書豪時,這些人就不能忍受別人討厭林書豪?









2012年2月15日 星期三

一體兩面

Tragedy of Commons 跟Tragedy of anti-Commons是一體兩面的,Commons跟anti-commons的解法也是一體兩面的。如果能找到commons的解法也可以相對找到anti-commons的解法。
傳統的解法:

Trade and conquest
Privatization and Cultivation
Custom and regulation

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fb的價值

看完dragonfly effects之後,讓我對fb的價值產生很大的改變。
在看過這本書之前,fb就像是google或是超越google一樣的網站。google提供個人化search的功能,它想盡辦法要知道使用者的喜好,再針對喜好來提供廣告。而fb是直接使用用戶的社會網路來了解用戶的,喜好進而提供廣告。這兩者可以說都是無償得到使用者的個人資訊來獲得利益。而這些利益集中在這些公司的手上,使用者提供訊息但是並沒有分享到這些利潤。
但是google的做法是讓使用者能參與成產資訊的過程,而google根據使用者的資訊流通性來分享廣告的收益。兩者比較之下,我認為google會走的比較長遠, fb終就會遇到瓶頸,fb的股價會跟著使用者的多少而上下變動,而不是資訊的品質。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發現身為fb的使用者,並不是那麼的悲劇。很多使用者利用fb來達成現實生活中原本不可能達成的任務,像是小女孩假日賣lemonade來募款,利用facebook把這個活動擴大到全美,短時間內就募得百萬美元的資金。反過來利用fb的影響力來達成目標是有可能的。
不過在fb上要聚集人氣很容易,但是要把人氣轉移成行動還是需要很仔細的規畫,要讓這些用戶在按了讚之後,離開電腦走回現實生活中付緒行動,而這些行動必須像是按讚一樣的簡單。而且這些行動要能影响 在fb影响以外的人,把它從虛擬的活拉到現實的活動上,並讓它擴大。


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grid lock的典範

蘇聯解體邁向市場經濟的過程是一個很痛苦的經歷。決策者在動蕩不安的局面中,要在短時間內學到市場經濟的精華,並制定私有化的政策,又必須防範私有化所產生的不公平現象,最後造成了anti commons的狀況。
在市場化之前,所有的動產不動產都屬於政府,但是為了管理的方便,政府把動產的使用權利下放給地方政府、組織或個人,這些不同的權利(買賣、買賣收益、租賃、租賃收益、動產用途)分屬不同的個體或組織。這在共產經濟下是合理的,可是在轉換到市場經濟時,卻產生了grid lock,造成了滿街的攤販而店家卻是完全沒有人進駐。原因在於想要做生意的人要取得所有相關權利人的同意才能開店做生意,而在這樣權利分散的狀況下,整個開店的過程就像是藥商要取得生產新藥過程中所有的專利一樣,最後商人們放棄而直接在街上擺攤作生意了。
同樣是從共產經濟轉移到市場經濟的中國有這樣的現象嗎?看來好像沒有,為什麼?中國也是土地國有,地上物是以租賃的方式開放,土地使用也是有管制的(?),為什麼中國的房市這麼熱?中國是如何整合不同的權利人?
市場自由經濟把房產當成商品,西方文化也不認為要先成家而立業。但是在中國,有沒有房子成為了能不能結婚的一個必要條件, 那市場經濟是不是真的管用?如果把蘇聯的當初產生grid lock的政策搬到中國來,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會不會是好的結果?
Anti-commons & commons問題一直被認為是tragedy悲劇,我們能不能利用這產生這兩個極端的現象的政策來達到正面的效果?例如把anti-commons用在環境生態保護或是打擊投機房市?
另一方面,經濟不景氣下,我聽到很多人都準備要擺攤做生意。在某種程度下這樣的現象也是偏向anti-commons的。而擺攤的成本主要是政府罰單或黑幫的保護費,顯而易見,攤販會繳錢給黑道,再由黑道來幫忙擺平罰單的困擾,因為保護費總是比罰單便宜。在這種狀況下,政府如果要把攤販納入管理,最好的方法就是跟黑道競爭,跟攤販收稅但是比保護費低一點,那是不是可以增加很多稅收又可以掃除黑幫?

2012年2月12日 星期日

林書豪跟鴻海

工程科學群,像是computer science, computer engineering,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mechanics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science, information engineering,他們主要的研究目的在於如何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例如EE跟CS研究如何將晶圓制造的面積擴大,提升良率,IS研究如何提供適時適量的資訊來幫助人做決策。
當工程科學群想盡辦法要提高各種流程的效率時,經濟學家們想的是如何找出指標來代表經濟的活動,如何增加經濟活動,讓錢能夠一直流通,錢能流通就有乘數效果。本來一件事只要一個人做就夠了,這件事做完,老闆把應有的薪水給了這個人就完成了一個交易。當一個人不能負荷工作的需求時,就需要有新的角色進來,例如明星需要經理人幫忙處理專業以外的事。新的流程也一再的因為新的角色而修改,這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是好的,多一個人就多了一點乘數效果。可是從工程的角度來看,一個工作被分割之後效率會變得不好,因為人多就需要更多的協調,而這些協調在經濟學上都是這個工作專移產生的價值,本來一個人提供的價值被一群人增值了。本來很簡單的醫病關係因為新角色的增加(保險與藥廠),而逐漸失去效率,但是又產出大量的價值。
隨著產業的轉型,一個產品的價值分布有逐漸的改變,一件衣服的價值比重,從農業時代原料占價值的大部分,到服務業時代銷售商服務占了價值的一大部分。這樣的價值分布轉移可以從價值提供者距離市場的距離來描述,原料制造商離市場最遠,而零售商離市場最近。經濟的產值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放大,可是效率是不是因為工程科學的服務而越來越好?怎麼去評量經濟活動鏈的效率?

拿NBA Lin當例子,誰從中得到好處了?誰參與了因他而產生的經濟活動?
當然Lin自身是最接近市場的服務提供者,相對來說他能占有最大部分的經濟收益,NBA的產業鏈也跟著他受益。那跟他有一點點相關連的台灣人有多少人受益呢?大部分的台灣人應該都是他的消費者,所以大家會花錢買他的服務來讓自己很爽,但是台灣其它的產業有跟他提供的服務接上嗎?有提供任何價值嗎?還是因為他是台灣人的後代,而搶著付錢來支付在他背後產生的服務?
中國說林書豪是中國人,當然有其政治因素,可是我認為是經濟因素比較重要。中國有多少人會在Yao Ming退休後支持他,而nba的這些商品又是中國制造的,所以中國說他是中國人是有必要的。而台灣呢?說他是台灣人對台灣人有什麼價值產生?
是不是應該有人去找地方切入他的服務鏈來提供價值?從中產生經濟價值?創造新的服務價值?不然台灣民眾付的錢都到美國來了,也只是減少台灣的外匯而已。這應該是台灣要轉型服務業要認真思考的事情。
那工程科學怎麼辦?除了效率之外,工程科學是不是應該考慮不同的指標來創造更多的價值?

當鴻海在算毛利的時候,美國nba因為他一個人而產生了多少的服務價值?有多少價值進入台灣人的口袋?

台灣要拼經濟,就是要抓到這些運動員的服務鏈切入並提供增值的活動來增加收入,不然台灣之光也只是讓台灣人花錢買美國的服務自己爽而已。這樣誰比較爽?美國nba? 林書豪?

美國人真的是太厲害了。剛看到一個記者做了一個線上民調請網友投票林書豪到底是真的明星還是一時運氣撐不了多久。想當然這個問題正反雙方已經吵很久了,再吵了吵不出什麼結果,結論就是...時間能証明一切。為什麼說美國人厲害?因為美國人能動察林書豪背後帶來的商機。像這樣的爭議題目能替報社跟網站帶來多少的廣告收益?當網友看到這個題目,透過社群網路,馬上引來正反雙方的論戰,網站的流量馬上暴表,廣告商開始花更多錢再支持這些網站,這是多大的商機啊?
那台灣人呢?就衝著林書豪是台灣人這點瘋狂支持無條件支持,得利的是誰?


2012年2月9日 星期四

土地的未來

Gridlock也發生在私有土地。土地如果禁止分割的話,那通過繼承,土地的擁有者會因為世代的關係呈線性的成長。舉一個例子,一畝田經過三代可能會從一個擁有者變成10個擁有者公同共有。50年後,每個擁有者都有不同的使用意見時,怎麼辦?由誰去整合?從經濟角度來看土地資源利用率低,對區域的整體價值降低。但是從保育解度來看土地得到休養,或是能維待原樣。
那如果私人土地開放分割呢?同樣的透過繼承,土地被分割成很小的部分,直到土地使用者無法再使用,像是貴格的inch deed一樣,無法達到土地經濟效應,而造成低度利用。這時政府應該會用徵收或是都更的方式來整合土地,政府面臨的是這麼多的小地主要整合,唯一有效的方式可能只有用公權力來整合,透過立法的方式給予資本家超越小地主的權力來整合土地,在這個過程中,當然土地價格絕對是被低估的。整體大面積的土地價值絕對不會等於小面積土地的價值總合,能整合土地的資本家,則是從整合土地中獲得重大的利益。
再來看國有地的使用,當政府為了取得更多的收入而開放國有地,資本家可以透過這種cycle (分割土地(高密度使用)->土地破碎(所有權人增加)->土地無法再有效利用->政府介入讓資本家以低於市場價格整合土地->建高密度建築->再次分割土地->土地破碎->.....),取得倍數的利潤。
在這種環境下,只有資本家能夠配合政府執行土地的整合再利用,創造土地的經濟價值。問題是這樣的經濟價值的成果是由資本家取得,政府能得到的大概是土地再利用過程中產生的稅收,這樣能產生多少的GDP?而在GDP背後,我們又付出什麼成本?代價?這樣的結果是不會會造成更多的貧富不均?
有沒有很像台灣某些城市在玩的遊戲?

使用GridLock的概念來針對不同的土地行使不同的政策來達成保育土地或是發展經濟的作用是不是可行的?是不是有一個框架來指導評估不同的政策會對土地產生什麼程度的commons or anti-commons狀態?而這些狀態對保育或是經濟發展又有何影响?又要如何來評估影響的指標?GDP?
-----------------------------------------------------------



Inch deed的由來
Quaker Oats在芝加哥城附近買了一塊一平方哩的地,把它分割成無數的一平方英吋的小土地,並在local電視中廣告說買Quaker Oats就有機會在盒子中發現這個一平方哩的空白土地權狀。果然這個廣告吸引了很多人買他的產品,不過因為這個土地實在太小了,連要tooth pick做圍牆都太小,所以沒有一個小地主能對自己所擁有的土地做任何事。有人試著買下其他人的權狀,但是要把這些一平方英吋的地整合實在是太困難了。每個人都認為自已的地價值大於買者的出價,買主想要把地整合起來要一個一個地主去談,時間跟成本都會超過買主原來的計劃預算,逐漸的這些地因為沒有利用而逐漸荒廢開始影响附近的其它地主。當地政府為了防止這樣的狀況,立了一個荒地稅要求地主利用自己的土地若是不做為的話,政府有權把地收回。想當然政府無償收回這塊土地,因為地主想要有什麼做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有興趣可以上ebay找一下這個權狀,大塊20美金的價值。


在這樣的循環中,政府能取得什麼好處?

當土地破碎之後,測量跟地政單位應該有做不完的案子,再召更多的公務員來服務這些土地破碎的相關程序。

每一次選舉兩個政黨都在炒藍綠統獨問題,兩黨都會提出終極應該統一或是獨立,其實統一或是獨立都是太遠,太難想像的未來。在統一或獨立之前,台灣會不會倒債?

稅收?

用gridlock來保育?

Grid lock是指因為極度私有化而造成的資源低度使用。極度私有化是說資源的擁有者太過分散,造成使用這個資源無法帶來經濟效應,而要整合部分資源又是極度的困難,形成了死結。這從資源的角度來說,因為資源的利用率太低,無經濟效應,等於是資源的浪費,是不好的情況。那從保育來看呢?如果把快消失的資源極度私有化的分配,是不是也可以減低這個資源的利用率而達到保育的目的?

一旦資源保育成功了,又要如何解開死結呢?
個別的資源保育會不會造成其它資源之間平衡的問題?

應該由誰來控制公共資源跟極度私有資源之間的調配?用什麼方法調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