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笨研究問題 這是我亂想的一些問題、一些沒有深思熟慮的問題、很多我想研究的問題,但是我沒有那麼多時間來做這些研究,所以我把這些問題留在這邊。 也許我以後會對這些問題有新的看法。
2012年1月31日 星期二
自由競爭
台灣是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嗎?很明顯的不是。因為消費的量實在是太小了。可以看看台灣有多少的代理商?代理商存在的主要的理由就是原來的廠商認為直接在台灣設點的成本太高了,市場太小了。也因為市場太小,消費量也少,代理商跟原廠的議價能力太低,所以代理商只好提高價錢來補利潤。為了維持市場的優勢,代理商也必須提高其它競爭者的門檻,例如關稅、保固等。像是一些特殊的保固條例,原廠寫是全球保固,但是到了台灣就變成不保固了。社群網路的興起是不是可以改變這樣的狀況?如何改變?
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Grab attention: fair trade
你知道你吃的食物經過多少手續,加了多少填加物(為了保存、增色、風味)才到你的口中嗎?那這些手續跟填加物占了這多少比例的售價?那有多少的比例的錢進入了原始生產者手上?又有多少比例是用在運輸上?
台灣一個小小的地方,只要用機車就可以24小時還繞的地方,也許你吃的東西只要開車半小時就可以到產地,可是在現行的產銷系統下可能要經過2天才能到你的手上。在這途中所增加的價值對消費者來說又是多少?是增加呢?還是減少?也許你在7-11就能買到這個產品,所以很方便,對你來說是增加了價值,因為你可以把時間花在其它更有價值的事物上。也許因為運輸、加工,產品的營養被破壞了,甚至因為填加物而影响你的身體健康,對你來說減少了價值。如果說對消費者來說價值減少了,那這些價值跑到那了?我想應該是跑到中間商去了。因為原始生產者沒有跟中間商議價的能力,因為他們只知道如何生產,不知道市場行情,他們只知道如何大量生產,卻不知道如何推銷。所以有人來收購,他們就很高興了,價錢再差也是還是會接受。政治人物每到選舉利用一下這些農民就走,實際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我常在想,到底這些民意代表跟農民比較好,還是跟中間盤商比較好?再加上只有大量生產才有利潤,那小面積的農民怎麼辦?
我想這個問題要從消費者來著手。增加消費者對食品來源的認知,讓消費者能有更多的選擇。如果食品能像保特瓶一樣有編號,這些編號代表食品加工的手續,這樣消費者就能了解自己選擇的食物的相對新鮮程度跟手續。或是購物地點跟原產地的距離跟生產時間,來讓消費者了解自己選擇的食物經過多久的運輸及運輸距離。
另外,也可以用獎勵的方式鼓勵商店收購當地的食材。例如Chipotle會收購當地的食材,five guys會公告食材的來源。
台灣一個小小的地方,只要用機車就可以24小時還繞的地方,也許你吃的東西只要開車半小時就可以到產地,可是在現行的產銷系統下可能要經過2天才能到你的手上。在這途中所增加的價值對消費者來說又是多少?是增加呢?還是減少?也許你在7-11就能買到這個產品,所以很方便,對你來說是增加了價值,因為你可以把時間花在其它更有價值的事物上。也許因為運輸、加工,產品的營養被破壞了,甚至因為填加物而影响你的身體健康,對你來說減少了價值。如果說對消費者來說價值減少了,那這些價值跑到那了?我想應該是跑到中間商去了。因為原始生產者沒有跟中間商議價的能力,因為他們只知道如何生產,不知道市場行情,他們只知道如何大量生產,卻不知道如何推銷。所以有人來收購,他們就很高興了,價錢再差也是還是會接受。政治人物每到選舉利用一下這些農民就走,實際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我常在想,到底這些民意代表跟農民比較好,還是跟中間盤商比較好?再加上只有大量生產才有利潤,那小面積的農民怎麼辦?
我想這個問題要從消費者來著手。增加消費者對食品來源的認知,讓消費者能有更多的選擇。如果食品能像保特瓶一樣有編號,這些編號代表食品加工的手續,這樣消費者就能了解自己選擇的食物的相對新鮮程度跟手續。或是購物地點跟原產地的距離跟生產時間,來讓消費者了解自己選擇的食物經過多久的運輸及運輸距離。
另外,也可以用獎勵的方式鼓勵商店收購當地的食材。例如Chipotle會收購當地的食材,five guys會公告食材的來源。
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password: to be or not to be
每次幫老婆申請電子帳號,對我來說真的是很累的事。因為她總是記不起自己的password。申請前我都會跟她再三確認請她記得,不過她9成都會忘記。我想應該很多人對password這東西接受度非常的低,要讓這些人使用複雜的password真的是太困難了,忘記password而要回復重設的過程說真的太麻煩了。有什麼特別的機制能讓使用者不用記password?
用生物辨識?指紋掃瞄?臉譜?聲紋?
用challenge?用facebook裡面的事件來challenge使用者來達到認証的效果?能不能用使用者現有的朋友來產生challenge?例如,利用忠實粉絲產生的結果,再根據這些粉絲的訊息或是活動來產生challenge? 例如某年某月sandy發了一封訊息,你的回應是什麼?你認識green這個人嗎?他唸過umbc嗎?
這個challenge的方式常用在電話確認身上,像是信用卡公司會問你上次花了100塊在那一家公司?不過這些訊息都是只有個人跟銀行知道,在臉書上算半公開,是否會有問題?這個方式的優點是問題都是動態的,使用者不容易忘記。
用生物辨識?指紋掃瞄?臉譜?聲紋?
用challenge?用facebook裡面的事件來challenge使用者來達到認証的效果?能不能用使用者現有的朋友來產生challenge?例如,利用忠實粉絲產生的結果,再根據這些粉絲的訊息或是活動來產生challenge? 例如某年某月sandy發了一封訊息,你的回應是什麼?你認識green這個人嗎?他唸過umbc嗎?
這個challenge的方式常用在電話確認身上,像是信用卡公司會問你上次花了100塊在那一家公司?不過這些訊息都是只有個人跟銀行知道,在臉書上算半公開,是否會有問題?這個方式的優點是問題都是動態的,使用者不容易忘記。
Iphone vs Android
剛看了一篇新聞說HTC要把出產的手機型號減少而專注在比較高階的產品,也就是說要像intel一樣一直提高手機的硬體規格。我想這樣的作法是合理的,客戶喜歡什麼東西,就製造什麼東西,從往年的銷售記錄來修改今年的策略是合理的。這也顯示用HTC手機的人跟用Apple的人所想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問題是你的客戶是那些人?android有沒有去分析買apple的是那些人?買android的又是那些人?使用HTC的人喜歡高規格、喜歡能擴充、喜歡自由軟體,這些人就像使用PC的玩遊戲一樣,每次有新的遊戲就要升級一次系統。跟遊戲者能從新的遊戲中得到滿足一樣,這些使用Android系統的人也能從硬體的規格中得到滿足。而使用Iphone的人呢?從使用android的人眼中來看,iphone是封閉的、貴的、流行的、不能擴充的,買iphone的人都是為了趕流行。我在買iphone之前的想法就是這樣,之後我多多少少對這樣的想法改變了。我第一次進Apple store時,發現有三分之一的顧客是白頭髮的老人家。這些老人家坐在店裡要服務員教他們怎麼使用email。這個景象給我很大的衝擊,老人家對科技的接受度應該是最低的,為什麼他們會主動進apple店,來買ipad學email怎麼申請?怎麼用?這些都是因為apple。Android做得到嗎?我認為是做不到的。
Sandy前陣子問我要買那一台相機好?她想要拍小孩。我試著用Android模式跟她說那一種相機比較適合她,我發現她根本不想花時間在了解拍照的基本原理,她只是想要買一台可以拍好自己寶貝女兒的相機。我應該用iphone模式跟她說,某一台相機就是你要的,而不用解釋太多。我想這是Android陣營想要提升市占率會遇到的問題,如何把老人家或是不想懂科技的人拉近店裡面來接受新的科技?android如果只是想要像PC模式一樣,要現有的使用者一直升級,早晚會像PC時代一樣。
那iphone有什麼問題?iphone的優點就是它的缺點。它的優點就是簡單易用,在他的human interaction guide中,apple要求designer使用固定的介面操作,因為使用者拿到iphone之後,服務員會教他們基本的操作,而這些操作就是使用者唯一要學的操作,不管任何iphone軟體他們都可以上手。這就是iphone能成功的其中一半因素,面對新的軟體,使用者不再有學習障礙。這對使用者接受度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並不是每個人都愛學習新的事物,每個人都有他自已的習慣領域,習慣之後就很難改變。iphone因此也把使用者帶進apple的習慣領域,使用者很容易就能判斷某一個軟體是不是他要的,只要是使用者不喜歡的介面,這個軟體就被打入冷宮了,再加上安裝跟移除軟體很簡單(比windows linux簡單太多了),用個30秒就能決定是不是要留下這個程式。這看起來很好,可是這對程式設計師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設計師不能再用使用說明書來教使用者怎麼用程式,而且有一些商務應用程式本來就含有很多不同的變數需要一些跟iphone不一樣的介面來引導使用者使用軟體。想要在iphone上做好商業應用對使用者跟設計師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
對我來說不管是android或是iphone能做的事情都差不多,每個人用這些產品就是打電話上網聊天玩遊戲。但是每個人在使用這些產品的心理滿足是完全不一樣的。怎麼樣從iphone的經驗中學習讓老人家也能很樂意的進android的店去學習簡單的email?主動的註冊gmail帳號?進而購買android的產品?同時又能把android的應用帶入企對應用環境?
Sandy前陣子問我要買那一台相機好?她想要拍小孩。我試著用Android模式跟她說那一種相機比較適合她,我發現她根本不想花時間在了解拍照的基本原理,她只是想要買一台可以拍好自己寶貝女兒的相機。我應該用iphone模式跟她說,某一台相機就是你要的,而不用解釋太多。我想這是Android陣營想要提升市占率會遇到的問題,如何把老人家或是不想懂科技的人拉近店裡面來接受新的科技?android如果只是想要像PC模式一樣,要現有的使用者一直升級,早晚會像PC時代一樣。
那iphone有什麼問題?iphone的優點就是它的缺點。它的優點就是簡單易用,在他的human interaction guide中,apple要求designer使用固定的介面操作,因為使用者拿到iphone之後,服務員會教他們基本的操作,而這些操作就是使用者唯一要學的操作,不管任何iphone軟體他們都可以上手。這就是iphone能成功的其中一半因素,面對新的軟體,使用者不再有學習障礙。這對使用者接受度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並不是每個人都愛學習新的事物,每個人都有他自已的習慣領域,習慣之後就很難改變。iphone因此也把使用者帶進apple的習慣領域,使用者很容易就能判斷某一個軟體是不是他要的,只要是使用者不喜歡的介面,這個軟體就被打入冷宮了,再加上安裝跟移除軟體很簡單(比windows linux簡單太多了),用個30秒就能決定是不是要留下這個程式。這看起來很好,可是這對程式設計師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設計師不能再用使用說明書來教使用者怎麼用程式,而且有一些商務應用程式本來就含有很多不同的變數需要一些跟iphone不一樣的介面來引導使用者使用軟體。想要在iphone上做好商業應用對使用者跟設計師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
對我來說不管是android或是iphone能做的事情都差不多,每個人用這些產品就是打電話上網聊天玩遊戲。但是每個人在使用這些產品的心理滿足是完全不一樣的。怎麼樣從iphone的經驗中學習讓老人家也能很樂意的進android的店去學習簡單的email?主動的註冊gmail帳號?進而購買android的產品?同時又能把android的應用帶入企對應用環境?
2012年1月26日 星期四
My idea vs Yours
你有沒有覺得自己的寶寶超可愛的,但是好像別人都看不太出來?你有沒有覺得自己的創意超級讚,但是別人都不這麼認為?這是人的天性。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東西最好,不管實質的還是抽象的。如果不是我創造的,那它就值不了多少錢。
如果想讓你的老闆採納你的意見,你就要讓他覺得這是他的創意,或是讓他參與創意生成的過程。
如果想讓你的老闆採納你的意見,你就要讓他覺得這是他的創意,或是讓他參與創意生成的過程。
2012年1月24日 星期二
工作的意義
我發現美國人對自己的工作所抱的熱忱比台灣人要高一些。工作對美國人來說除了溫飽之外,有某一種意義,一種支持他們繼續工作下去的動力。這種意義有人認為是很重要的,是一種人跟動物之間的主要差別。這種意義有可能是成就感,當然啦賺很多錢也是成就感,但是服務別人更是一種成就感,像是美國大兵對美國人來說就是一種很了不得的服務。如果你來美國,你常可以看見很多美國大兵在機場會被別的美國人致意或搭訕,這是美國人對大兵們的服務表達他們的感謝,雖然我不是很喜歡美國人對大兵們所從事的"服務"很認同,但是從服務觀點來看,這是一種很好的啟發。
台灣呢?如果人家問你,你是做什麼的?你會不會很樂意、滿意的讓人家知道?如果你是園區的作業員,你會告訴人家你是作業員還是說你在園區上班?那別人會怎麼回答?也許大部分的人會說在園區上班,人家就會覺得你應該過得還不錯,可是你自己知道你雖然在園區上班,你也不是那些報導中說的年薪上百萬的一群, 也許你說你是作業員,人家也許就不會再接話下去,把話題轉移了。為什麼?作業員不好嗎?在大家的印象中,作業員就只是個圖溫飽的工作,一個無法提供任何意義的工作?在台灣到底有多少GDP是這些人生產出來的?無意義的GDP會成長嗎?還是只會一直降低?
美國是一個充滿創意的國家,我想很大的因素就是人們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忱,有動力去思考其工作的意義。如果這個假設成立的話,那台灣如果要走創意產業是不是要讓人的工作能有除了溫飽以外的意義?該怎麼做才能讓人為自己的工作感到驕傲?
環保工作是驕傲的?資添回收是丟臉的?
farmer's online market
之前有聽過台灣很多上班族會去租一小塊地來種自己想吃的菜,像是我老婆的妹妹的老公(??),每天早上很早起床去顧菜,還要回來趕上班,這對一般想吃自己種的菜或是吃有機菜的人實在是要很大的動力啊。
這讓我有一個想法,先去收集(集中)閒置農地,然後開放給想種菜的消費者,讓他們種菜。根據他們想種的菜,系統可以自動產生種菜的行程表(多久要澆水、施肥、除蟲)、材料表(除菜、除蟲、肥料、人力)、預算表、天氣預測等,使用者可以相互合作排程來照顧他們自己或是同伴的菜,如果還是排不上的話再花錢請地主來照顧 或是其它人力(臨時工?)。再加上線上(手機)的系統來全程顯示菜的進度並提供正常生長的參考,如果進度落後的話再給予專業農夫或其他人的意見。
這樣的合作可以提供消費者更多菜的選擇,如果菜的產量大於自己想吃的量還可以到線上集中市場販售。外加利用社群農民的背書來保証菜的品質或是只賣給親朋好友這樣的限制。同時合作也讓農民能持續有動力跟壓力參與。這樣就是一個線上的農夫市場了。
還有什麼要注意的?怎麼保持農夫們的興趣?加入股東機制?很多人想吃有機菜可是不想種,可以投資想種菜的農民,到時生產出的菜有優先購買權或是所有權?
這應該可以延伸到養豬雞鴨等。
另一個方向是讓消費者直接線上認購(預購)菜。
這讓我有一個想法,先去收集(集中)閒置農地,然後開放給想種菜的消費者,讓他們種菜。根據他們想種的菜,系統可以自動產生種菜的行程表(多久要澆水、施肥、除蟲)、材料表(除菜、除蟲、肥料、人力)、預算表、天氣預測等,使用者可以相互合作排程來照顧他們自己或是同伴的菜,如果還是排不上的話再花錢請地主來照顧 或是其它人力(臨時工?)。再加上線上(手機)的系統來全程顯示菜的進度並提供正常生長的參考,如果進度落後的話再給予專業農夫或其他人的意見。
這樣的合作可以提供消費者更多菜的選擇,如果菜的產量大於自己想吃的量還可以到線上集中市場販售。外加利用社群農民的背書來保証菜的品質或是只賣給親朋好友這樣的限制。同時合作也讓農民能持續有動力跟壓力參與。這樣就是一個線上的農夫市場了。
還有什麼要注意的?怎麼保持農夫們的興趣?加入股東機制?很多人想吃有機菜可是不想種,可以投資想種菜的農民,到時生產出的菜有優先購買權或是所有權?
這應該可以延伸到養豬雞鴨等。
另一個方向是讓消費者直接線上認購(預購)菜。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