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thinking fast and slow之後,又讓我想起在一個古老rpg中一個npc說的話: 人類的100年生命相對於精靈而言是很短的,人的視野也只侷限在這100年所發生的事,人類認為是對的事長遠的事,在精靈來看也只是一個笑話而己。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自己是相對理性的。看完這本書,我認清了原來我所認定的理性也只不過是個笑話。我大部分的時間都不是理性的,就算我能看清自己是不理性的,我還是沒辦法改變自己的行為,就像是大部分的人一樣。
這讓我想到所謂的民意也是這一回事。每個人都是非理性的,他的需求通常都是為了短期的利益,而所謂的民意就是這些非理性的需求集合體。而當民意代表或是執政者被這些非理性的民意所推動,我們又會被趨趕到那裡呢?
那所謂的民主又是什麼?是不是跟著這些非理性需求集合體行動就是民主嗎?如果是的話,那所謂的民主制度也只是一個短視近利的制度。
我的笨研究問題 這是我亂想的一些問題、一些沒有深思熟慮的問題、很多我想研究的問題,但是我沒有那麼多時間來做這些研究,所以我把這些問題留在這邊。 也許我以後會對這些問題有新的看法。
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記憶與經驗-漲價對選舉的影响
記憶與經驗是很容易被搞混的。被問到對某一件事的經歷時,人們常常回答的是記憶。例如當離婚的人被問到對整個婚姻的經驗時,人們常常回答的事最壞的那一刻記憶,整個婚姻過程應該是有喜有悲的,但是因為已經離婚了,所以人們總是馬上連想到離婚那一刻,或是引起離婚那一些關鍵時刻。
如果把痛苦用一個線圖來表示,y為痛苦的指數,而x為時間,那經歷就是痛苦線下的面積。而記憶就是痛苦線的轉折點。
快樂的記憶與經驗也是一樣的。人的一生都是在累積快樂的記憶,過程是不重要的不會被記住的,只有快樂的那一刻才會被記下來。
如果把痛苦用一個線圖來表示,y為痛苦的指數,而x為時間,那經歷就是痛苦線下的面積。而記憶就是痛苦線的轉折點。
卡尼曼為了區別記憶跟經驗,做了一個很有趣的冰水實驗。他讓人把一支手放在很冰的冷水中,同時讓人用另一隻手來調整一個痛苦量表來記錄當下的痛苦指數,再實驗結束後再讓人回想自己痛苦的程度。理論上來說,事後回想的痛苦程度應該跟實驗當下人記錄的痛苦指數與經歷的時間成正比。也就是說經歷時間越長,溫度越低,應該就越痛苦。可是實際上人們事後回想的痛苦程度跟時間是無關的,而且回想的痛苦程度是歷程中最痛苦的程度與實驗結束那一刻痛苦程度的平均值。舉例來說,A經歷了15分鐘的冰水實驗,他在實驗中記錄的最痛苦程度是9,而結束當下的痛苦程度是5,那他結束後回想的痛苦程度就是(9+5)/2=7。B經歷了30分鐘的實驗,他記錄的最痛苦程度是9,而結束時是2,則他回想的痛苦程度是5.5。即使B經歷了比A長一倍的時間,他事後認為的痛苦程度反而低於A。
經驗就是實驗中,受訪者時時刻刻記錄下的痛苦程度,而記憶就是受訪者事後所回憶的痛苦程度。
如果執政者要勝選,不管前三年怎麼讓民眾失望痛苦,第四年讓大家都很幸福,那就會讓民眾覺得這四年相對來說很幸福。如果照這樣的理論來說,最近政府在選後對所有民生必需品漲價,真的是漲得好啊。因為距離下次選舉還很久,只要在下次選舉前再拿出便民政策,選民雖然會記得這次漲價的痛苦(例如痛苦指數9),不過因為這個指數還要跟下次選舉時的痛苦指數平均,所以選民的痛苦回憶會因為選前的超低痛苦指數(因為利多政策的推行)而降低,而對執政黨的觀感會被拉高。
雖然慢慢漲能讓民眾對漲價的痛苦的程度下降(溫水煮青蛙),但是如果是用慢慢漲的方式,那最後一刻的痛苦指數可能跟最痛苦時的痛苦指數相近,那平均下來可能還是很高,最後選民的記憶就是執政黨讓人民很痛苦,可能因此輸掉下次的選舉。
說真的,國民黨這次漲價真的漲得很選舉的正確啊。決定這個時候漲價的人真的很厲害。
快樂的記憶與經驗也是一樣的。人的一生都是在累積快樂的記憶,過程是不重要的不會被記住的,只有快樂的那一刻才會被記下來。
司法改革
今天看到一則很予盾的新聞,很好笑又很悲哀。一個年輕人被違規車撞攤了,而刑事判決違規車上的兩人都無罪。這個案子的判決跟幾年前一個警察被毒販打死很類似,兩個毒販都被判無罪。替受害者感到悲哀,而又對法官的判決感到好笑。
我用系統1思考試著來解釋這件事。系統1思考方式之一就是從過往的記憶中,尋找相關的事件來合理化現行的事件。所以我從我上法院的經驗來合理化為什麼會有這樣予盾的判決。
我唯一上法院是去聽朋友民事案子。整個過程只有20分鐘,而整個案子大概1年的時間,每兩個礼拜開一次庭,因為我是用系統1思考,所以我沒去算整個案子法官聽到當事人說法的總時數。我的系統1告訴我,法官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閱讀律師寫的東西來了解案情,而不是從當事人的描述來取得相關資訊。能影响法官判決的主因應該是律師所寫的文章。如果法官缺乏獨立思考批判的能力(像是Journal reviewer的能力),那法官的思考就會被律師所引導,而產生心証。
這樣的思考引申出一個問題,法官是不是有獨立思考批判的能力?怎麼去訓練這個能力?怎麼去檢核這個能力?現行法官訓練是否有這方面的訓練?還是說熟讀法條,司法考試考第一就可以當法官了?
這件事情很悲哀的是,一個人被違規車撞攤了,違規車上的兩個人都被判無罪,而判決的法官們還是能"義正言詞"的說,他們沒有判錯。那到底是誰錯了?有誰需要去檢討這樣的事情嗎?
以上是系統1思考。系統2思考需要收集很多的資訊,例如律師們大學聯考的作文成績與案子勝敗的關係,法官養成的流程,司法考試的細節......我大概是沒機會去研究這個東西了,而且研究成果也不可能被司法體系所採信。
我用系統1思考試著來解釋這件事。系統1思考方式之一就是從過往的記憶中,尋找相關的事件來合理化現行的事件。所以我從我上法院的經驗來合理化為什麼會有這樣予盾的判決。
我唯一上法院是去聽朋友民事案子。整個過程只有20分鐘,而整個案子大概1年的時間,每兩個礼拜開一次庭,因為我是用系統1思考,所以我沒去算整個案子法官聽到當事人說法的總時數。我的系統1告訴我,法官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閱讀律師寫的東西來了解案情,而不是從當事人的描述來取得相關資訊。能影响法官判決的主因應該是律師所寫的文章。如果法官缺乏獨立思考批判的能力(像是Journal reviewer的能力),那法官的思考就會被律師所引導,而產生心証。
這樣的思考引申出一個問題,法官是不是有獨立思考批判的能力?怎麼去訓練這個能力?怎麼去檢核這個能力?現行法官訓練是否有這方面的訓練?還是說熟讀法條,司法考試考第一就可以當法官了?
這件事情很悲哀的是,一個人被違規車撞攤了,違規車上的兩個人都被判無罪,而判決的法官們還是能"義正言詞"的說,他們沒有判錯。那到底是誰錯了?有誰需要去檢討這樣的事情嗎?
以上是系統1思考。系統2思考需要收集很多的資訊,例如律師們大學聯考的作文成績與案子勝敗的關係,法官養成的流程,司法考試的細節......我大概是沒機會去研究這個東西了,而且研究成果也不可能被司法體系所採信。
2012年4月7日 星期六
facebook again
最近台灣在吵都市更新的事情,看了很多facebook轉貼的文章,說真的每個人都說的很有道理。有人從受害者角度來看,有人從建商角度來看,有人從政府制度面來看。站在自己的立場每個人都說得對,都很有道理。那問題出在那裡?公務員怪地主、地主怪建商、建商怪公務員...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於法有據?
似乎facebook變成一種主要的溝通管道?那它的效率好嗎?還是facebook就像以前的bbs一樣?
各說各話?最後大家用有多少人按贊來評斷文章的好壞?
似乎facebook變成一種主要的溝通管道?那它的效率好嗎?還是facebook就像以前的bbs一樣?
各說各話?最後大家用有多少人按贊來評斷文章的好壞?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省油不省油
MPG或是每公升跑幾公里是大部分人買車評估車子省不省油的標準。我的車子跑high way可以到40MPG,而一般Pickup Truck可能只有10-15 MPG。那一台車比較省油?
假設甲乙兩個考慮買新車,而兩個人一年都需要跑10000miles。
甲的舊pickup 可以跑12mpg,他換了一台可以跑14mpg的pickup。
乙的舊compact可以跑30mpg,他換了一台可以跑40mpg的compact。
誰省的油比較多?感覺起來乙省比較多(1galen多跑10miles)。
如果從使用的總油量來看,甲從833 gallons減少到714 gallons (119gallons),而乙從333gallons減少到250gallons(83gallons)。那一個省比較多?
為什麼從12-14mpg省比較多油,而30-40mpg反而省比較少?
MPG讓人產生了省油的假像。基本上車子已經是生活的必須了,而每一種車都有各自的用途,MPG讓人覺得從30-40 一定比12-14省得還多,可是從環保政策的角度來看,如果政策能多獎勵車商研發省油的卡車從12-14,那卡車一年下來能節省的油耗成果一定比30-40來得多。
如果從卡車與小車的總數來思考,小車的總數應遠大於卡車的總數。從總量來看,也許小車所需的總油量高於卡車的總油量,那是不是會產生不一樣的答案?
不過不管如何,的確,Gallons per Mile會是比較好的油耗指標。駕駛人對自己一年跑多少距離應該是比一年使用多少gallon的油來得有概念。也比較容易換算成使用的總油量。
假設甲乙兩個考慮買新車,而兩個人一年都需要跑10000miles。
甲的舊pickup 可以跑12mpg,他換了一台可以跑14mpg的pickup。
乙的舊compact可以跑30mpg,他換了一台可以跑40mpg的compact。
誰省的油比較多?感覺起來乙省比較多(1galen多跑10miles)。
如果從使用的總油量來看,甲從833 gallons減少到714 gallons (119gallons),而乙從333gallons減少到250gallons(83gallons)。那一個省比較多?
為什麼從12-14mpg省比較多油,而30-40mpg反而省比較少?
MPG讓人產生了省油的假像。基本上車子已經是生活的必須了,而每一種車都有各自的用途,MPG讓人覺得從30-40 一定比12-14省得還多,可是從環保政策的角度來看,如果政策能多獎勵車商研發省油的卡車從12-14,那卡車一年下來能節省的油耗成果一定比30-40來得多。
如果從卡車與小車的總數來思考,小車的總數應遠大於卡車的總數。從總量來看,也許小車所需的總油量高於卡車的總油量,那是不是會產生不一樣的答案?
不過不管如何,的確,Gallons per Mile會是比較好的油耗指標。駕駛人對自己一年跑多少距離應該是比一年使用多少gallon的油來得有概念。也比較容易換算成使用的總油量。
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Cash 4 Gold
South Park 是我最喜歡的美國卡通之一。今天的標題就是這礼拜south park的主題,故事大概是這樣的:stan的老人癡呆爺爺給他一個價值幾十萬的領扣。stan不喜歡這個扣所以想把它送到當舖換現金,結果發現那個東西價值只有7塊錢。stan覺得很誇張,為什麼他老人癡呆的爺爺花他退休的錢送他的東西價值這麼低?他首先找到當舖,他發現當舖把收到的金子送到熔金的地方,他跑去責怪熔金廠老闆吃人不吐骨頭,老闆跟他說你要去怪印度那些使用金子制造首飾的人,所以他跑去印度找制手飾的人,造手飾的人告訴他,他也是用很低的價錢賣給美國的公司,你應該要去怪高價賣手飾的公司。他又跑回美國去罵這個賣他爺爺手飾的公司。
這個故事很有趣,我想制作人是想反諷現在的經濟體制吧。黃金首飾從很高價的公司賣到消費者手上,消費者把它用低價賣到當舖,當舖到熔金廠,熔金廠再到印度工資低的地方雇用小孩來製造首飾,再用很高的價錢賣給消費者。
這中間到底產生了什麼價值?金子還是金子,轉手再轉手,有錢的人更有錢,沒錢的人還是一樣沒錢。在這樣的轉手過程中,也許你會說中間養活了很多人,真的是這樣嗎?養活的又是誰?印度的小孩進工廠工作代表他跟其它同年的小孩受教育的機會減少了,那他們又怎麼跟美國的小孩競爭?
同樣的事情也在各個產業發生。像是科技的進步到底為人類為這個世界帶來了什麼?cpu一直進步,顯示幕一直進步,ipad越來越好,每一次ipad的推出都有很多人把ipad2賣掉換ipad3,那這些ipad2又跑到那裡去了?ipad2熔金廠?再到大陸工廠?再回到ipad4?賣給美國人?這樣的產業是不是跟south park中的情節一樣?科技是養活了很多人,可是它到底為人類為這個世界帶來什麼?從ipad2到ipad3的進步養活了很多人,可是使用者還是做一樣的事情,玩玩遊戲收收mail,等ipad4出來了,再把ipad3賣掉來買ipad4。再重覆做同樣的事情?
每次科技產品的規格提升都讓一些公司的股價翻高,有錢的人更有錢,沒錢的人像是大陸工廠內的員工,永遠無法翻身,因為公司毛利低,公司要員工共體時艱,但是等公司真的不賺錢了,公司就會這勞工成本太高了,它要搬到其它成本更低的地方才能活下去。而美國公司還是一樣賺錢,因為它的政府、公司、消費者都可以舉債。那這些債都是誰買?中國政府?台灣政府?這到底是一個什麼世界?
這個故事很有趣,我想制作人是想反諷現在的經濟體制吧。黃金首飾從很高價的公司賣到消費者手上,消費者把它用低價賣到當舖,當舖到熔金廠,熔金廠再到印度工資低的地方雇用小孩來製造首飾,再用很高的價錢賣給消費者。
這中間到底產生了什麼價值?金子還是金子,轉手再轉手,有錢的人更有錢,沒錢的人還是一樣沒錢。在這樣的轉手過程中,也許你會說中間養活了很多人,真的是這樣嗎?養活的又是誰?印度的小孩進工廠工作代表他跟其它同年的小孩受教育的機會減少了,那他們又怎麼跟美國的小孩競爭?
同樣的事情也在各個產業發生。像是科技的進步到底為人類為這個世界帶來了什麼?cpu一直進步,顯示幕一直進步,ipad越來越好,每一次ipad的推出都有很多人把ipad2賣掉換ipad3,那這些ipad2又跑到那裡去了?ipad2熔金廠?再到大陸工廠?再回到ipad4?賣給美國人?這樣的產業是不是跟south park中的情節一樣?科技是養活了很多人,可是它到底為人類為這個世界帶來什麼?從ipad2到ipad3的進步養活了很多人,可是使用者還是做一樣的事情,玩玩遊戲收收mail,等ipad4出來了,再把ipad3賣掉來買ipad4。再重覆做同樣的事情?
每次科技產品的規格提升都讓一些公司的股價翻高,有錢的人更有錢,沒錢的人像是大陸工廠內的員工,永遠無法翻身,因為公司毛利低,公司要員工共體時艱,但是等公司真的不賺錢了,公司就會這勞工成本太高了,它要搬到其它成本更低的地方才能活下去。而美國公司還是一樣賺錢,因為它的政府、公司、消費者都可以舉債。那這些債都是誰買?中國政府?台灣政府?這到底是一個什麼世界?
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indifference points
經濟學一定會講兩個商品之間的等價效應。任何等價線上的兩個點代表兩個商品的等價效果。舉加薪與休假為例,加薪1000塊跟多放一天年假是相等的,加薪800跟多放二天年假可能也是相等的,因為效應相同所以一般人對在這條線上的加薪或是放年假之間的差異是沒有。
不過當參考點不同時,每個人選擇不同的方案的感覺也會不同。例如,從Virginia搬到Connecticut, 我跟我老婆的想法就會不同。搬到Connecticut我有工作有收入,相對來說Connecticut的高消費對我來說就比較不成問題,所以我選擇搬來這裡。而我老婆的參考對就不一樣了,她比較的是有沒有Outlet, 有沒有中國超市,有沒有Mall,有沒有Coach,距離朋友很遠。當她想到這些時,她會認為維持現狀比較好。
理性的來看,Connecticut跟Virginia之間的utility應該是有一條等價線,而且對每個人來說,這條等價線應該都適用。只要是理性的思考總能找到一個平衡的點。為什麼我跟我老婆之間的想法會差這麼多?
參考點差很多,如果你的薪水100萬年假10天,那加薪1萬跟加年假1天對你的價值來說差很多,如果年新10萬年假也是10天,那加薪1萬跟加年假一天你可能會選加薪。這個參考點就是你現在的狀況 。如果你覺得搬家沒什麼損失,那就可以比較理性的選擇,如果搬家對你來說是一種損失,那你就會比較想維持現狀。
人對失去一件東西的感傷程度會大於得到同一件東西所帶來的快樂程度。如果失去一個包包讓你傷心10天,那得到一個相同的包包可能只會讓你快樂7天。
一個限量coach包要1000美金,你好不容易從ebay用1500標到這個包包,當有人出價3000美金跟你買,你不會賣。當你有這個包包時,3000塊你都不賣,但是你沒有這個包包時,超過2000你就不買。為什麼會這樣?
當你沒有這個包包時,你想到的是得到這個包包的快樂。而當你已經有了這個包包,你想到的是失去這個包包的痛苦。同樣價值的東西,失去的痛苦永遠比得到的快樂還要多。這樣的差異反應在買入跟賣出的價值上。
在context aware application中,如何讓機器能學習到人的loss aversion attitude?
不過當參考點不同時,每個人選擇不同的方案的感覺也會不同。例如,從Virginia搬到Connecticut, 我跟我老婆的想法就會不同。搬到Connecticut我有工作有收入,相對來說Connecticut的高消費對我來說就比較不成問題,所以我選擇搬來這裡。而我老婆的參考對就不一樣了,她比較的是有沒有Outlet, 有沒有中國超市,有沒有Mall,有沒有Coach,距離朋友很遠。當她想到這些時,她會認為維持現狀比較好。
理性的來看,Connecticut跟Virginia之間的utility應該是有一條等價線,而且對每個人來說,這條等價線應該都適用。只要是理性的思考總能找到一個平衡的點。為什麼我跟我老婆之間的想法會差這麼多?
參考點差很多,如果你的薪水100萬年假10天,那加薪1萬跟加年假1天對你的價值來說差很多,如果年新10萬年假也是10天,那加薪1萬跟加年假一天你可能會選加薪。這個參考點就是你現在的狀況 。如果你覺得搬家沒什麼損失,那就可以比較理性的選擇,如果搬家對你來說是一種損失,那你就會比較想維持現狀。
人對失去一件東西的感傷程度會大於得到同一件東西所帶來的快樂程度。如果失去一個包包讓你傷心10天,那得到一個相同的包包可能只會讓你快樂7天。
一個限量coach包要1000美金,你好不容易從ebay用1500標到這個包包,當有人出價3000美金跟你買,你不會賣。當你有這個包包時,3000塊你都不賣,但是你沒有這個包包時,超過2000你就不買。為什麼會這樣?
當你沒有這個包包時,你想到的是得到這個包包的快樂。而當你已經有了這個包包,你想到的是失去這個包包的痛苦。同樣價值的東西,失去的痛苦永遠比得到的快樂還要多。這樣的差異反應在買入跟賣出的價值上。
在context aware application中,如何讓機器能學習到人的loss aversion attitude?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