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indifference points

經濟學一定會講兩個商品之間的等價效應。任何等價線上的兩個點代表兩個商品的等價效果。舉加薪與休假為例,加薪1000塊跟多放一天年假是相等的,加薪800跟多放二天年假可能也是相等的,因為效應相同所以一般人對在這條線上的加薪或是放年假之間的差異是沒有。
不過當參考點不同時,每個人選擇不同的方案的感覺也會不同。例如,從Virginia搬到Connecticut, 我跟我老婆的想法就會不同。搬到Connecticut我有工作有收入,相對來說Connecticut的高消費對我來說就比較不成問題,所以我選擇搬來這裡。而我老婆的參考對就不一樣了,她比較的是有沒有Outlet, 有沒有中國超市,有沒有Mall,有沒有Coach,距離朋友很遠。當她想到這些時,她會認為維持現狀比較好。
理性的來看,Connecticut跟Virginia之間的utility應該是有一條等價線,而且對每個人來說,這條等價線應該都適用。只要是理性的思考總能找到一個平衡的點。為什麼我跟我老婆之間的想法會差這麼多?
參考點差很多,如果你的薪水100萬年假10天,那加薪1萬跟加年假1天對你的價值來說差很多,如果年新10萬年假也是10天,那加薪1萬跟加年假一天你可能會選加薪。這個參考點就是你現在的狀況 。如果你覺得搬家沒什麼損失,那就可以比較理性的選擇,如果搬家對你來說是一種損失,那你就會比較想維持現狀。

人對失去一件東西的感傷程度會大於得到同一件東西所帶來的快樂程度。如果失去一個包包讓你傷心10天,那得到一個相同的包包可能只會讓你快樂7天。

一個限量coach包要1000美金,你好不容易從ebay用1500標到這個包包,當有人出價3000美金跟你買,你不會賣。當你有這個包包時,3000塊你都不賣,但是你沒有這個包包時,超過2000你就不買。為什麼會這樣?
當你沒有這個包包時,你想到的是得到這個包包的快樂。而當你已經有了這個包包,你想到的是失去這個包包的痛苦。同樣價值的東西,失去的痛苦永遠比得到的快樂還要多。這樣的差異反應在買入跟賣出的價值上。

在context aware application中,如何讓機器能學習到人的loss aversion attitud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