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ego depletion來看教育

我不知道ego depletion應該怎麼翻譯,大概可以翻成思考力的降低。結合Kahneman的2系統思考的話,可以說系統2思考能力是有限制的,耗熱量的,當系統2無法啟動,系統1就會取代系統2來控制人的行為。這樣的理論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現今社會窮人很難翻身,而富人能夠唯持自身社會地位的原因。舉例來說,富人買一輛限量車需要用到多少系統2的思考?他可能走進車商問一下多少錢?然後就把車開走了。他可能全部的決策都是用系統1來做的。他可以把系統2的思考資源放在更重要的事上面。那窮人呢?他可能為了要不要買一台小機車,就用系統2的思考精打細算的把所有理性思考的資源用完了。這樣的比較可能不是很正確,不過我想表達的是站在同樣的教育環境中,富人有多少的理性思考資源來學習?而窮人又有多少呢?
當教育部的人都是博士畢業,都是高社會階層的人,對這些人來說,他們沒辦法想像為什麼窮人會為了一學期3000塊的學雜費,到處張羅。對這些富人來說,這些事情都是系統1的直覺思考,但是卻是窮人的系統2思考。就像是饑荒的人沒辦法想像有人要花錢來減肥一樣吧。

為什麼減肥這麼難?

人與其它動物不同的地方在於,人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抗拒自己的天性。動物為了能存活,會想盡辦法保存能量,有東西吃的時候要保存食物,以備不時之需。像是脂肪跟能量的轉換就是一個例子。人有抗拒引誘的能力,而其它的動物沒有,舉一個例,飛蛾無法抗拒撲火。人改變自己行為的能力被稱為意志力(WillPower)。我最近看的一本書就是在討論人的意志力。為什麼有時候人可以對誘惑難以抗拒?
Roy F. Baumeister認為人在使用意志力時跟使用體力時一樣,都需要消耗能量,當能量消耗完了,人就會回到動物的本性。減肥這回事本來就是違反人類長久演化下來的本能,抵抗食物是需要很大的意志力,會消耗很大的能量。當能量消耗完了,人又會回到自己原來的習慣。我想這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我來美國後肥了20磅。每次開完會,我總是會想吃包肥,我想開會這件事一定消耗了很多卡路里,以致於我無法再抵抗包肥的誘惑。
Baumeister的理論(ego depletion)跟Kahneman的系統1&2思考基本上是相同的。系統1是習慣、反應,而系統2是邏輯、被動的。就像Baumeister所說的,系統2需要消耗大量的熱量,所以只能短暫的使用,為了生存而保存熱量,大腦會限制系統2的使用。當系統2被阻絕,系統1思考會馬上取代,所以原有的習慣就會取代人的行為。
Ego depletion這個概念被廣泛的在行銷上使用。例如,汽車網站用很長的配備選擇來讓消費者消耗自己的能量,當消費者累了,大部分的人就會放棄思考,而直接選網站提供的預設選項。研究發現,改變配備選擇的順序讓汽車商多賺了至少1500美金。這個結果跟我自身的經驗是很符合的。回想我第一次買車,在車商那耗了一天,把車價殺了很低,但是又把錢吐回去給車商買了車底防銹跟防盗。我想車商很了解人在買車的決策過程中,思考的能力會一直下降,而把賺最多的選項放在最後面。所以買車時,第一個最好不好一個人去買,帶一個無關的朋友去提醒自己不要幹笨事,第二時間拖久一點,最後的幾個選項都不要買。
減肥最好的策略是長時間改變飲食習慣,而不是讓自己餓到受不了,才做一些蠢事。讓正確的飲食變成長久的習慣,當我們太累而無法思考時,就會自動的使用新的習慣,這樣才能達到減肥的目的。
要改變習慣就像是本來用系統1思考的事(舊習慣),強迫自己用系統2來思考,再重新把新的思考從系統2轉移為系統1(新習慣)。

一個習慣的養成與記憶是沒有關係的。一個無法記憶的人,還是可以擁有習慣,像是E.P.一樣,他無法記著廚房的位置,但是每一天早上他會進入廚房煎蛋吃早餐,他永遠記不住自己住了幾十年的房子外觀,不過他每天出門散步都不會迷路。一個習慣是經過長期的重覆動作慢慢累積而成,一旦腦中的習慣養成了,很難再改變。
習慣的養成有三個步驟:啟發事件Cue/行動Action/報酬Reward。肚子餓是啟發事件,找東西吃是行動,而飽足感是報酬。這三個步驟要成為習慣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cravings,當承發事件與報酬直接產生連結時,習慣就會在大腦的中心產生。以肚子餓當例子,當人發覺肚子餓時,如果馬上想到吃飽之後的快樂會讓人更想去找東西吃。
習慣很難改變是因為craving的作用太強烈,所以想要改變不是從移除cue or reward,不是移除這三者之間的關係,而是用其它的行動來重新連結cue and reward。

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拒看旺中有用嗎?

旺中案最近又上了新聞版面了。有很多的人都反對這個案子,也有很多人認為,人民的眼晴是雪亮的,如果民眾認為旺中不好,大可以拒看,就像自由市場中,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要接受什麼產品。
問題在於每個消費者都認為自己有獨立思考決策的能力,同時自己很清楚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自己是理性的,自己是在判斷所有訊息後找出最佳的決定。可是很多行為學家已經証明,人在大部分的時間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通常人是被外界訊息所引導,再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一個例子,一個學者在商場走道旁設了一個攤位,擺了4雙絲襪,訪問路過的女生喜歡那一雙絲襪?再問他們為什麼喜歡該雙絲襪?結果大部的受訪者喜歡最右邊的絲襪,他們的理由是質感比較好、摸起來舒服、喜歡顏色。其實這4雙絲襪都是一樣的,但是沒有任何人回答說喜歡這雙絲襪是因為它在最右邊。當該學者告訴這些受訪者其實四雙都一樣時,每個人都不相信,認為這個學者在騙他們。該學者結論,受訪者其實心中已經有定論(這個決策很可能是來自習慣,系統1思考),再用他們認為好絲襪的因素來支持自己的論點。
另一個例子是,Anchoring。人的決策很容易受到之前不相關事件所影响。例如,一個學者要受訪者寫下身份証字號最後兩碼,再判斷一個杯子的價值,他發現受訪者對杯子的價值跟他寫下的身份証字號最後兩碼強烈正相關。另一個例子, 當受訪者在通過需要長時間計算的試驗後,更容易被習慣所引誘 (吃更多高卡路里食物)。
如果新聞提供者能抓到台灣民眾的思考模式,是不是就能操控民眾的決策論點?所以拒看量中真的有用嗎?當旺中可以從其它的管道在民眾不知道的情況下影响民眾的決策時,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盗版對設計師品牌到底有沒有影响?

節錄Dan Ariely新書內容。
買盗版名牌包的人說,如果沒有盗版品,我也沒錢買正版的,所以買盗版品根本不會影响正版高價包的銷售量。這樣聽起來很有道理。
不過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有能力買高價正版包的之所以買的原因在於高價正版包能反應他自己品味、社會階層、...,而價錢不是其考慮的因素。當這些買正版包的人看到街上一堆人買了盗版包,滿街都是跟自已一樣的東西,他們會害怕別人認為自己的正版包是盗版的,而不再去買正版包。所以盗版包的確會影响正版品的銷售。
這也是為什麼正版商會這麼在乎盗版的原因,從銷售面來看,他們一定看到了銷售實質下降了。
回想一下,當我們走在路上看到一個買菜的阿媽帶著一個愛馬仕包包,我的第一個印象是"正版?還是盗版?"  當很多人都這樣想的時候,這些買得起這個包包的有錢人就不會想買這個包了。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簾政座談會

最近看了一本新書The (Honest) Truth about Dishonesty, Dan Ariely。這本書是作者用白話文來描述他最近幾年有關詐騙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一章寫到政策法律規範是不是能有效的防範人的說謊行為,這讓我想到前陣子林益世貪污事件,馬英九召開簾政會議宣導簾能的重要,希望透過這樣的會議能讓官員們能夠清簾,也許這一章的內容能讓馬英九了解召開會議的效用有多大?也或許馬英九召開這個會議的目的不在於此?
作者設計了一個引誘學生作弊的實驗,透過這個實驗,作者了解一般人在有機會作弊的情況下都會試著有限度的作弊。有趣的是,他把這個實驗擴展到幾個有名的大學去實施,目的是想了解不同大學的誠實戒律對學生作弊的行為是否有影响。他舉一個例子,普林斯頓大學有很嚴格的誠實戒律,新生入學需要上兩天關於誠實的課,每學期的期初,期中跟期末都要簽誠實戒律,而麻省理工則完成沒有誠實戒律這樣的東西。那這兩個學校學生做實驗的結果有沒有差別?普林斯頓學生的結果會比較誠實嗎?作者的結果顯示是不會的,兩個學校學生作弊的程度差異並不顯著。
更有趣的是,作者在實驗程序設計上讓一部分學生寫下十戒的內容,另一部分學生則沒有,來比較這兩群學生作幣程度的差異。他發現寫十戒的學生作弊的數量跟程度都比沒寫十戒的人減少了,而且組內學生是否能完全記住十戒的內容不會對學生作弊的數量跟程度產生影响。意思是說,重點不是十戒的內容對學生的行為產生影响,而是十戒這個概念讓學生的提高了自己道德的界限。另外作者也發現重覆的提醒學生作弊違反道德會隨時間產生遞減效應,道德底限會隨時間慢慢降低,這可能跟社會文化有關。
從作者發現的成果來看,簾政會議的效果可以預見的會非常的低。

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職業與習慣

一個習慣的養成與記憶是沒有關係的。一個無法記憶的人,還是可以擁有習慣,像是E.P.一樣,他無法記著廚房的位置,但是每一天早上他會進入廚房煎蛋吃早餐,他永遠記不住自己住了幾十年的房子外觀,不過他每天出門散步都不會迷路。一個習慣是經過長期的重覆動作慢慢累積而成,一旦腦中的習慣養成了,很難再改變。
習慣的養成有三個步驟:啟發事件Cue/行動Action/報酬Reward。肚子餓是啟發事件,找東西吃是行動,而飽足感是報酬。這三個步驟要成為習慣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cravings,當承發事件與報酬直接產生連結時,習慣就會在大腦的中心產生。以肚子餓當例子,當人發覺肚子餓時,如果馬上想到吃飽之後的快樂會讓人更想去找東西吃。
習慣很難改變是因為craving的作用太強烈,所以想要改變不是從移除cue or reward,不是移除這三者之間的關係,而是用其它的行動來重新連結cue and reward。

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The Power of Habit

The key to build a habit:
1. fina a simple and obvious cue: make sure the cue triggers a new habit.
2. clearly define the rewards: make sure the subjects appreciate the rewards.
3. connect the cue and rewards (routine): cravings.  craving means that when people see cues, they already think about the rewards.  cravings push people to act to get the rewards.

Example,
McDonald? Starbucks? IPhone? IPad? Facebook?
Ask yourself, how many times a day do you flip your iphone? at what situation? what applications you check on it?



Build my own study habit:
1. cue: first thing after work.
2. reward: a television show.
3. think about the release after watching television shows to make craving.

Facebook (craving)
why people check facebook multiple times a day?  they are craving.  everytime they check facebook, they want to see something related to them being updated.  If they didn't find update, they keep checking.
eventually, this behavior becomes a habit.  in this scenario, update is a craving. this craving makes them facebook additive

push message (craving to distraction) is a key to mobile service.

Checking: craving

text message: cra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