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公共財與共有財

公共財(public goods)跟common goods(共有財)的差別在於前者不具有敵對性(rivalrous),而後者有;而相同的是兩者都不具排他性(non-excludable)。敵對性的意思是說,用了一份就少一份,像是海裡的魚,越補就越少。排他性的意思就是說能不能阻止別人使用這個資源。公共財的例子有廣播、空氣、國防等。共有財的例子有海裡的魚。這兩種財都需要額外的資源來維護,但是大家都沒有動機維護他們。像是聽廣播是免費的,不過維持廣播的營運卻要大筆的資金。魚源枯竭,魚夫投入更多資源來捕更多的魚,更多的魚被捕而造成魚源更加枯竭。這就是有名的free-rider跟tragedy of commons問題。
那自然環境算是什麼財?具有排它性嗎?還是敵對性?前幾天林教授分享了一些關於保育地開發的連結,讓我想到一些問題。這些保育地大家都知道很重要,不過大家也沒有很強的動機要去維護,就像是溫室效應問題一樣,溫室效應對大家的影响不是顯而易見的,再加上實行需要顯著的改變自身的生活習慣。保育地問題也是一樣,保持原狀也只是進入了free-rider / tragedy of commons的情況一樣,保育地的狀態是一定會逐漸的敗壞,用一種不易察覺的速度敗壞。學者提出了幾種解決的辦法,其中最有名的應該就是私有化了。私有化提供了動機讓使用者去維持保育地的狀態,限制使用這些財的進入門檻,再利用私有化的收入來維持環境。
當我看過林教授分享的連結後,我想到了一個問題,這些保育地給財團經營是壞事嗎?如果環保人士抗議成功了,不再私有化,那這片土地能維持現狀嗎?還是會因為公共/共有財的特性,逐漸敗壞?有什麼例子是公共財私有化之後,這個財敗壞更快速的?有什麼是反例?
當私有化是不可抗拒的力量時,是不是應該想辦法用監督的方式去觀察私有化之後環境的改變?有了數據之後,我們才能更強烈的反對私有化,或是改善私有化的條件?
facebook是做社會運動很好的工具,訊息可以快速的傳播,但是使用facebook也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大部分的使用者在按讚之後,就覺得自己完成自己的始命了(我在心裡支持你們,加油)。怎麼把這股按讚的力量轉化成行動?舉例來說,你的文章可以讓人走出去投票嗎?還是只是在按讚之後,就沒了?你的文章能不能讓人在按讚之後,走出去做點什麼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