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Service

之前寫到了台灣的服務業應該怎麼做?要像美國之樣嗎?包包買了一兩年還可以原價退回?顧客永遠是對的?這樣的服務業是好的服務業嗎?適合台灣的環境嗎?美國的服務業能走到這個地步,跟美國人的消費能力是有很大的關係的。其實羊毛出在羊身上,服務的成本還是會轉價回消費者身上,這些成本得依靠更多的消費及間接的服務業來支持。最後服務產業就是一直升級。舉一個例子,最近有一個服務在美國很紅叫shoprunner, 他提供了類似購物保險的東西,其中一個服務就是可以幫顧客支付return的錢。這就是一個間接服務的例子。另一個很紅的服務叫rebate,有些東西使用了rebate以後是完全免費的,甚至還可以賺到一些錢,代價是你要先支付全額,三個月後再拿回rebate支票。那問題來了,怎麼這麼好?廠商不用賺錢嗎?為什麼客戶可以免費拿到這些商品?我猜關鍵就在這個三個月的現金在誰的手上了。如果是我,我應該會想辦法拿這三個月的現金去做投資(前題是我有把握能賺到錢)。這也是另一個間接服務的例子。
問題是這些服務業都必須在消費一直成長的情況下才能跟著成長,有點像美國的subprime 問題,萬一消費意願降了怎麼辦?這時候中央銀行就出來減利率了。一般經濟學都會說減利率可以增加現金在市場上的流動,因為利率下降,人就會減少儲蓄的意願,可是美國人本來就沒有儲蓄的意願啊,那怎麼辦?那就政府來擴大公共支出好了,像是造橋鋪路之後的。可是這些都要舉債才能達成,誰來買美國的國債?世界很多國家都買他的國債,包括台灣。國債一直增加怎麼辦?當然是問看看債主能不能打個折啦。問題是美國這個國家不需要其它國家同意打折,他只要讓一直印鈔票讓市場上的美鈔增加,相對美金的價值下降,那他的國債也相對減少了。 從債權國來看,等於自己的投資減少了。所以美國人為了讓自己國民能維持消費能力,只好請其它的國家幫忙了。
回到服務業的問題,台灣有條件做這樣的消費服務業嗎?有什麼樣的服務業台灣可以做?資訊服務業?就像green同學說的,他的公司裡面管理階層都是白人,印度人在做研發,台灣人跟中國人在生產線?從這個例子來看,那台灣有能力做資訊服務業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