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University

好的職業訓練師是不是一定要有好的工作經歷?好的教練是不是一定是好的球員?
如果大學是職業訓練所,那教授們是不是好的職業訓練師?如果教授們都專注在自己的學術研究,那學生能學好未來從事非學術研究的工作技能嗎?
研究所的目的是在做研究,可是有多少的學生是為了學如何做研究而來?有多少學生是為了升官加薪而來?當學生拿到學位,回到原來的工作或是找到新的工作,他又能回饋什麼給原來的單位?
當大部分的資源都投注到國立大學,而國立大學的主力又在學術研究,可是國立大學的畢業生又只有少部分的人從事學術研究,其它的人回到非學術研究單位工作。那這些人是不是要由這些非學術研究單位重新訓練來適應他們的要求?這樣不是很顯然的資源浪費?
學校一直擴張一直需要更多的經費,可是學校產出的學生還是需要花更多的成本來重新訓練,那學校的經費從那裡來?在台灣應該是教育部的經費占最大部分吧?這些經費從何而來?從企業或個人的稅收而來,對吧?想想這些企業主跟個人還真是不甘啊。企業主跟個人交稅來教育未來的員工,結果花了大筆錢,最後還是要我自己再花錢重新訓練。如果大學叫企業主來捐錢,這些企業主願意捐嗎?
再來,大部分的稅收應該是從中小企業收取的,而中小企業最怕的就是剛剛重新花錢訓練的員工,因為更好的福利跑到大公司去了。那當然中小企業就更不想訓練員工了。
那大企業呢?稅收減免、資源相對比中小企業好、員工福利也好,等於是坐享其成。大企業相對來說也可能不願意捐錢,因為他們都沒有動機去捐(沒減稅或是根本不用繳稅了)。再說大企業也有自己比較完善的訓練方式,不用指望大學幫他們訓練員工。
再來說私立學校,資源缺乏,不過因為很多學校是從技職體系轉型,有比較多的產學合作,所以比較了解業界需要什麼人才,但是相對的得不到好一點的學生。再加上大學評比的項目是一樣的,他們必須跟一般大學或國立大學競爭,私立大學的老師只好跟著轉型做學術研究。那本來技職的訓練又更少了,學生回到市場又要再重新訓練。
這樣看來,教育真的是勞民傷財的事。也許唯一的好處就是做學術研究的人有很多經費,可是好像做學術研究的老師們也都沒錢啊?那錢到底花到那裡了?那學術研究的成果在那裡呢?
以上所說的都是假設,我沒有任何的資料証明我說的都是對的。不過有機會的話,這應該是一個很好的經濟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