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Upside of irationality

看完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之後,上網查了一下有沒有中文版。結果發現有一個blog在寫bloger看完這本書的心得。主要是說這本書一無是處。為了說明這本書令人失望,bloger拿了一些書中的例子來反駁。看完他的反駁,我猜這個bloger也是在學術界吧。我大概能體會一般學術界的學者對這種書的看法。我也是這樣被訓練出來的。所以我能了解進入學術界一部分的工作就是要批評別人的文章。
我也了解批評的目的是在於品質的把關,但是往往批評變成了另一種泛低別人抬高自己的做法。寫過論文的人應該都知道論文其中一部分就是回顧,回顧什麼?回顧別人的不及,來吸引讀者自己觀點的高明。
當博士生其中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幫老師評論文,當然是要想盡辦法寫一些東西最好還要作者再補充,才能顯現自己的眼光。有一次,我有幸拿到了一篇超完美的論文,說真的看完之後,我只有一個字perfect (說perfect也只是因為我的想法跟這個作者不謀而合)。但是如果你的review list寫這個,大概所有的人都會認為你偷懶。
好像講太遠了,不過我不想砍掉我寫的東西。回到為什麼這個bloger說這本書一無是處。我想是因為Dan Ariely用大眾都能接受的方式把他做的實驗結果傳達給一般對論文完全無法閱讀的人。他自己也說學術論文實在是太無聊了。如果他把一個論文該說的東西都說了,那他只要寫一個vita請大家去看他的學術論文就好了。
當我看完他的第一本書predictably irrational,我心中也有跟這個bloger一樣的問題,不過我有這些問題之後,我想辦法去找到這些論文,實際去看這些論文。讀完他跟他同事的論文,我的問題大部分都被回答了。這些都是好論文。不過一般人應該都不會去看一眼。而且當學者讀完這些論文,你也只認為他是好論文,一篇你可以拿來當踏腳石的文章,其它什麼都不是。這真的很悲哀。
在看過他的書之前,在我的博士生生活中,我一直有一個問題。寫這些文章要幹麼?就只為了升等?即使自己都覺得無聊也要寫到很高明似的?如果寫文章的目的只是為了升等,而完全沒辦法給社會任何刺激,那這些學者也只不過是另一種banker而已。
看完他的書,我才了解我想要做的學術研究是能讓我跟我的朋友一起分享的,即使他們都不是學術界的人。Dan Ariely的作法就是這樣,把自己的問題用學術的方式驗証,再用普通話告訴普通人,讓人更了解自己,讓人更快樂,讓人做更好的決策。這不就是最大的價值嗎?社會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研究人的行為的目的不就是要改變人的缺失嗎?

另外這個bloger的評論,說真的我看不太懂,也許是他太高明了,而我還只是一個博士生,所以沒辦法看到他所看到的東西。不然就是他認為這本書不值得花長篇去評論,所以他也寫得不是很完整。不過看完這本書給我很多研究的靈感。是一本好書,推薦給大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