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Group Polarization

群體兩極化(group polarization)是一種社會現象,當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討論一個議題時,他們的意見會比這群人各別獨處時來得極端,保守的人會更保守,激進的人會更激進。舉例來說,一群藍跟綠的民眾聚在一起討論該統還是該獨,經過一番討論交換統獨的優缺點之後,藍的只會更藍,綠的只會更綠,這就是群體極化現象。
有很多學者提出理論來說明這個現象,最近的一個理論叫social categorization theory/ social identity theory。每個人在群體中都需要被認同(social identity),為了得到認同,人就會表現出該群體(in-group)認同的行為,而且個體會表現出更極端的群內行為,和反對另一個相反群體(out-group)的群外行為,來突顯自己屬於這個群體(in-group),或是取得leadership,這就是極化的原因之一。人是很奇怪的動物,又想突顯自我的辨識,又想得到群體的認同。如果每個群體內的人都想得到認同,而突顯自己,那群體的方向會往那邊走?就是極化了。如果用這個理論來看選後專家們分析勝選跟敗選的原因,是不是要多考慮一下?
例如有人說92共識是主因,真的每一個選名都這樣想嗎?還是因為極化的關係?那主政者該如何翻譯這個極化的結果呢?
那在網路世界中,每個人都是半anonymous(半?名)的,極化現象是不是更強?還是相反?anonymous讓人更勇於發言,更不計後果?還是anonymous讓人更想得到認同?如何突顯自己的辨識?群體認同又是在那?(Check "Social Identity model of Deindividualization Effect", SIDE)。
延伸的問題還有,網路社群是個好的溝通分享理念的管道嗎?還是讓群體更加極化的管道?該如何利用這些理論來設計線上溝通平台來達到溝通的目的,而不是極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