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Deindividualization

Deindividualization 這個詞我大概一輩子也唸不出來,中文應該翻成"去個人化"?意思大概是說當一個人在一群人中,會失去自我的觀念,跟著群眾的意識行動。這個概念有很多不同的應用,早期學者用來解釋群眾運動跟暴亂,現在很多實際拿來操控群眾。在暴亂中,人常常會有超出自己想像的行動出現,但是當他離開之後,自己也無法解釋自己在該團體內的行為。這是因為在群眾中,個人的身份已經被團體的身份所取代,個人的責任也被團體所稀釋。相對的,也是因為個人認同團體的身份,所以願意跟著團體一起行動。例如直銷說明會?
Deindividualization也延伸出個人認同(personal identity)與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的研究。每個人都有這兩個personal 跟social 的認同。在一個團體中當人認同這個團體時,心裡的soical認同就比personal的認同高,自己就成了團體的一份子,自己就會想辦法表現出這個團體期望的行為。反之,如果personal的認同相對比social的認同強,那個人就會離開這個團體,表現出與之相反的行為。
舉一個例子,一個學者做了一個作弊的實驗。卡內基大學跟匹茲堡大學是連在一起的,不過相對來說卡內基大學比匹茲堡大學好。他找了一群卡內基大學與匹茲堡大學的學生來做一個很花時間的數學題,題目不難,但是即使是天才也是要花50分鐘來解這個題目。他告訴學生說第一個做完的可以拿到50塊美金,第二個可以拿到25塊,第三個可以拿到10塊。在這群學生中,他安排了一個內線,這個內線的任務就是在任務開始三分鐘後就馬上舉手說他做完了。這個學者會馬上給這個內線25塊並把他的答案看都不看的銷毀。當然大家都知道這個學生作弊。他發現當這個內線穿著卡內基大學的t-shirt時,其它人跟著作弊的比率增加了,但是當內線穿著匹茲堡大學的t-shirt時,作弊的比率降低了。為什麼?這個學者解釋,當其它學生看到卡內基大學的學生作弊了,他們也可以作弊。可是看到匹茲堡大學的學生作弊,其它學生反而不想跟他同流合汙。
另一個例子就是直銷說明會了,我想很多人都參加過這類的活動。這種活動其實就是用群眾的期盼跟壓力來讓你加入這個直銷的行列。用上面的理論來說明,如果要找新人進來當然是要找跟自己很好的朋友,因為朋友是相互認同的,直銷就是利用這種認同再加上直銷會上群眾的行為來把你拉進這個團體。
還有其它的例子嗎?藍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